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历史不外如是 / 二十七.成王和他的子孙们 一

二十七.成王和他的子孙们 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历史上很多皇二代不争气,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体会过打江山的艰辛,也没有体会过老百姓的疾苦,一切都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之上,或者听老师们教导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一点,无论读多少书,听多少教诲,都弥补不过来。
  成王很显然不属于这一类,为什么叫成王呢,这个概念其实是说这是个捡现成的王,当然也可以说是有成就的王,不过怎么看,周成王都和后者扯不上太大的关系
  武王死的时候,成王年幼,周公自己即位,对成王说是代天行政,对外用兵也不和他商量,有什么政令颁布,成王也就是个盖章的傀儡而已。随着成王年岁渐长,对于权力开始理解的时候,又时刻担心这个叔叔会对自己不利。
  在这种战战兢兢之中生长起来的成王,性格之中便存在两面,而一旦真正继承权力,这种两面性便展露无疑。
  在他的心目中,父亲武王是英雄高大的,父亲都是儿子的偶像,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够建立武功啊。
  可是机会却留给了叔叔,周公将他当做小孩子,他所期盼建立的武功,都被叔叔代为平定了,虽然名义上是他的命令,但他内心知道这其实和他没什么关系。
  成王即位,他迫不及待的希望证明自己。
  可是用兵吧,商最后的势力也被周公扫灭了,只剩下一个微子是动不得的,剩下的其它方国,都是叔叔周公的铁杆兄弟,也是周的宗亲,总不能穷兵黩武乱打一气。
  成王想了另外一个法子,这个法子当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却也给周朝的国力造成巨大的困扰。
  历史上的记载成王最大的功绩,就是营建洛邑,而且还安上武王遗愿的帽子,以堵天下悠悠之口,没办法,谁叫周公还政的时候,还特意作了一篇《无逸》,来告诫他不要沉迷享乐呢。
  这件事情得到了周公和召公的认可,毕竟是武王遗愿嘛,在他们心中看来,天下平定,也需要一定的仪式来展示综合国力。
  周公多才多艺,其中有一项是继承了父亲文王的手艺,那就是求卜问卦,这件事情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总之建都这件事情上天没有反对意见。
  召公是建都的实际执行人,他们建都的想法挺有意思,那就是要建立在中国的中心,将九鼎安放在内,四方臣夷来朝的时候,进贡的路程要平直相等。当然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这点恐怕很难做到,但是这次建都却为后来各个朝代的都城营建建立了样板。
  这次营建创造了一个建筑学的奇迹,那就是速度,从召公看地定位到建成,也就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说有大量奴隶参与建设,但也至少侧面说明一点,成王这个时候还是听从周公关于节俭的告诫的,想来规模也大不到哪里去。
  这个都城当时叫做洛邑,现在叫做洛阳,当然洛邑只是如今洛阳中一个小小的遗址公园而已。
  建成后就是迁居,成王到洛邑,仪式感很足,因为召公早就给各方诸侯下发了通知,通知的名字叫做《召诰》、《洛诰》。这和今天办喜宴的形式差不多,成王留大家入席,而大家将平日里搜集的玉璋、玉弓等等宝贝进献。
  召公作为主持人代表发言:成王你有今天的成绩,全赖祖宗流血奋斗,如今你成为元首,进驻国家的最中央,理应和睦民众,敬重德行,治国理政,谨言慎行……又说上天会考核帝王的德行智慧,以确定你是否能够长期在位……
  成王也很谦虚:我虽然今天即位了,可是离不开叔叔们的教导,我继承了祖宗的基业,更希望您能时刻在身边教诲提醒……
  总之,这种仪式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见到,要多假有多假,但样子却做个十足。为了区分天子和诸侯王,衣冠色彩,舞宴规模等,首次根据等级进行了规定,进入了正规化建设时期。
  国家成立,自然少不了封赏,武王封过一次,成王在在周公建议下,再一次大封周王室成员和功臣。这一次封了七十一个,武王的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成王的兄弟们等,全部分封到封国去做诸侯。当然国家就那么大一点,封的时候免不了挑肥拣瘦,又多了许多争端,这是后话了。
  牵涉到姓氏的由来,这里我们再啰嗦一下,这七十一个诸侯国之中,按照姓氏溯源发展,此时共包括十一个姓氏,姬姓的是文王武王这一支,姜(吕)姓的是姜子牙这一支,妫姓是虞舜的后代,姒姓是夏禹的后代,子姓是商汤的后代,嬴姓是少昊部落的后代,己姓国是夏朝时期温国的后代,芈姓是颛顼部落的后代,还有董姓、姞姓、风姓国,也是前面一些没有灭绝的一些古家族。
  这七十一个封国,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的姓氏,中国的姓氏文化从这里开始真正起源。
  成王又将这些人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这个等级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完善,以前商以前就已经有侯之称,比如文王就是西伯侯。成王明确分级之后,对于相对应的职权等级,婚嫁礼仪等都做了相等的规定,社会从此建立了森严的等级体系,一直延续到我们近代,即使是今天还没有完全破除。
  按照周公关于德行影响在位时间的说法,成王的德行还算不错,在位二十二年,一直到临终,他的一生,都没能离开周公和召公的影子,说他是个守成之主,确实毫不为过。
  成王临终的时候,自然免不了托孤,算起来他幼年丧父,周公摄政八年,自己在位二十二年,到死估计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儿子姬钊年纪自然也大不到哪里去,搞几个长辈辅政是自然之事。
  姬钊就是康王,辅政大臣的领袖是他的祖父一辈,这些祖父们都是伴随文王武王一起争夺天下的,真正经历过苦难和贫穷,受文王的影响自然很深,所以他们的执政理念还是和周公一样,厉行节俭,修身养德。
  和召公、毕公一起辅政的是和周王室关系最亲密的诸侯,其中包括楚国、鲁国、卫国、晋国和齐国,再明确一点,就是姜子牙、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虞等等这些关系最为亲密的人,这些封国,自然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拥有巨大的权势。
  康王即位的时候,通告天下的《康诰》,说的就是康王登基的情况,以及将如何行政的事情。
  成王的一生,主要的功德就建立在营建新都,而后邀诸侯会盟,确定了周朝的中央地位,确定了大家的身份和规矩,为周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王则延续了父亲的做法,不断强化周室的宗族治理形态,那就是经常会盟,以确定大家对于自己的忠诚,展现自己的综合国力,这个会盟的地方,现在有争议,可能是丰地,也就是周文王宗庙所在的地方,也有可能是洛邑,也就是新都。
  这种会盟很容易看得出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周康王在这个时候则达到了顶峰,七十一国人人臣服,所有的诸侯国都在认真执行由当年周公颁布的法令。
  当然也有不遵守的,多半是什么都没有分到的,当年就和中国不是一条阵线的夷人、戎人、狄人等少数民族,那些自从炎黄开始就一直没有被中国正式承认的部落。
  那时候的民族政策只有一种,那就是征服,中国之人自古就自我感觉良好,居高临下,少数民族虽然彪悍,但文化落后,而且穷,所以他们一直仰慕中原的文化,而始终不被接纳,于是也就希望通过占领和掠夺来达成目的,中间的纷争从未平息。
  和父亲相比,康王至少亲自颁发命令,进行了一场战争。鬼方(也就是今天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西北一带)是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康王二十五年的时候,康王命大军主动进攻,据说斩杀四千八百人,俘虏上万,使鬼方从此一蹶不振。
  之后的事情就好办了,周朝展示了国力,不仅仅是场面上的,还有真正战争展示的军事实力,接下来的四十来年,国家稳定,社会安定,司马迁说四十年不动刑罚,换到今天的说法应该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也能看得出国家的安定管理比军事的强大,对于老百姓而言要重要得多。
  中国历史上称的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出现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