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请和一杯咖啡,一起听我胡说八道 / 第九章青春的“赢家”

第九章青春的“赢家”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我讨厌温柔的女孩子。温柔的女孩子其实对所有人都温柔,我却会误以为只对我温柔,
  然后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双方都受到伤害。——所以我才讨厌温柔的女孩子。”
  即使是大老师,也正是因为经历过“恋”所带来的伤害,他才会成长,才会变成现在那般“真实”。这种经历是所有人都有可能了解过,体会过的。因为不论是谁,都是感受过阴霾所带来的沉闷与晦暗,这种紧紧围绕在胸腔以上,眼眶以下的压迫感总是会让人感受到说不出的痛苦。
  但很可笑却又真实的是,大多数人都舍不得承认这种折磨的感触是由心的,也不想让它扩散到自己的眼眶里,害怕它流淌出来被人看见。
  于是,更多人宁愿让它卡住自己的脖子,然后逼迫着自己不能说出自己的痛苦,只能通过一种似痛不痛的表情和声带忍不住背叛大脑意识而发出的呜咽声去把自己的心意传达给他人。
  想让他人来“同情”自己?还是想让“恋”的对象为此而感到紧张或感动?不管哪些缘由,都是行不通的,至少对于一个富有伪物抗体的孤独者而言,这种真实的感情是不被允许随意让他人看见,然后被看做成伪物的。
  如果通过这些简单至极的,所有人(针对现充而言)都可以做到的肢体交流就能得到某些反馈的话,那这样的反馈肯定是廉价的。如果仅仅因此而动容的话,无非就是在自己追寻“真物”的道路上玩了一个“衔尾蛇游戏”,于是又回到了自己迷失的那片森林原处。如此反复的话,不堪设想都只能算是比较留情一点的形容词了。
  所以说,随意陷入某段经历中或者如今就身陷其中而无法逃脱的人都是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的,而如果仅仅是因为这点阴霾而落实不了自己的视线的话,那么这还是因为你的心···还没有晴。
  大多数青春人面对“恋”基本就是两种:不想和幻想。这和友情不一样,因为朋友和集体什么的,对于这个只要拥有共同爱好就能一起谈得热火朝天的交际时代而言,实在是太廉价了。而就“恋”方面来说,青春人都是抱有幻想的,明明大家被老师和家长教育个千万次。但是除了个别书呆子乖乖孩子之外,几乎所有人都是不会去轻易拒绝自己对自己心中的那份对“恋”的幻想。
  于是就会衍生出“双生群体”和“单身群体”,前者幻想变成了实践,后者继续幻想。不过,单身群体总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单身贵族”而不是单身狗。这虽然从名义上来说是没什么差距的,但是从孤独者的角度来看。就可以把单身群体分开了,所谓的单身狗就是继续抱有幻想的,而单身贵族已然看清了现实。依据是大老师…
  一个人的路上,不论如何,都是需要辨析一些本质的。如果是靠摔跤吃亏而长大的话,那样的青春肯定是恐怖的。因为这样的青春所塑造出来的人是一个被伪物和虚伪的现实给打磨得圆滑无比的怪物。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刻刻看清真伪,即便是“恋”身为青春第二大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要理性地分析。因为,非己是不受性别和情感形式拘束的。
  谁都有可能在青春期欣赏过,喜欢过,痴迷过一位心仪甚至一些异性,也有可能失败过,挫折过,痛苦绝望过。我自己本就不例外,我在中学期间也像一个清纯少年一样对着“恋爱”有痴忠的追求。可是,一路走过来,我给予的喜欢太多,反馈的却是一大堆好人卡。所以也是正常的像个正常的中学生度过一个人们认为正常的中学。同理,也有朋友们成功了,他们成了“双生”,但是也还是会有分手后遗症的。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我们的黑历史,就像是大老师因为表白被拒,而因此讨厌温柔的女孩子总能让青春期中的男生会错意。这种感觉总是存在的,而这种过去式的伪物有时候还是会像包袱一样背负在我们的肩膀上,在已经决定一个人的路上,这无疑是一个累赘。
  所以,孤独的人,看透这其中伪物的人,清楚“恋”也是非己的人,终于还是要面对黑历史的,就像佛祖成佛心净前事,耶稣至圣大赦自我。
  可是找到自己应该走的路很难,但是找到自己想要走的路却异常简单,所以这也正是很多人容易迷失在被“青春”气息笼罩着的森林里而逃不出来的原因之一了。如果心里的想法真的能按照家人口中所说的:“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别···”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话,那想必你的烦恼肯定是少之又少,少得有点可怜!!但是,还有更多的人只是喜欢听这类的话,而不是喜欢听话,因为他们在听完之后就能通过自我鉴定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该做的没有去做!这样一来,他们也倒是拥有了常人所不拥有的丰富经历(至少冒险的勇气就是基本)。
  但不能单凭这点就能替他们感到欣慰或者羡慕他们,因为经历和经验显然是两个不同的词,是一种不仅仅表现在语风和语气上的,而且还表现在结果效益上的···不同!不论是听话的人,还是听到话的人,都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层罢了——早恋也是!
  而我们深知,事物的表层就是被伪物所包裹着的一层糖衣!为此,身为“鉴伪师”的我们就不需要任何繁琐而又笨重的防御装置来抵御这种糖衣炮弹的攻击(过于精彩的自我表现甚至很有可能会被“禁糖主义者”所崇拜)。
  从中医角度来说,仅仅了解事物的表层是无法彻底根治的。说白了,就是一群小孩子再怎么扮演过家家中的大人角色,始终都还是小孩子,因为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所以经历与否的人,是没有很大程度上的基础差异可以值得过分追究或考量的。
  没有深入思考问题而得到的答案是无需和参考答案校对都能直接被淘汰的,如果执意到底,那想必也只是徒增了反面教材的页数罢了。为此,我们需要在寻找到解决方法之前,理解题意,透彻问题。每一个人都有每一讲故事,每一讲故事都有每一种色彩,每一种色彩所对应的也是每一次结局。而结局就是对答案的批改,所以过去的结局只有现在的我们知道,由现在的我们批改。而未来的答案也很简单,因为问题由现在的我们留下。
  问题很简单,因为是我们自己出给自己的题。
  我们辨析万物本质的前提是“真伪”与“孤生”!而这两点也正好是让解题简便了。但是很多人会错识了问题的本质,忽略自己对问题的不了解的地方,只是大概的,自以为然地将问题视为自己觉得该解决的那样,于是将问题归咎于他人的不情愿或者这个事实的不凑巧——ta为什么不接受我?
  但是我不得不说的是,问题的本身没有问题,他人的不情愿以及事实的不凑巧也都只是经过精密计算所得到的反馈,而这种计算是可以算出来的,只不过是不存在准确答案而已,形式于极限,本质上是个存在的虚值。但是,这种问题的计算又可以归纳为文科里的答案不唯一性。也就是说,答案是没有完美的,所以带来的结果也是不会像小说影视里那样完美的(同时,小说影视的结果也大多是有着令人遗憾的部分),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有尽量让答案贴近题意,贴近属于我们自己想要的题意,因为这道题就是我们自己出的——我该不该继续幻想?
  所以,在抱怨无法解决这道题的时候,权当自己说了一通泄气话吧。如果自己始终无法想起自己当初为何布置下这道题的话,或者干脆可以理解成自己在事后自愿性质地给自己洗脑了,那么在处理自己的问题的同时,为难的不单单是他人,更多的是自己。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即便面对着“恋”这般困难的课题,我们也要保持着自己的头脑清醒,仔细思考:它的本质是什么?该不该脱离它?
  像当初选择脱离非己一样,把它也纳入问题其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