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一壶烧酒聊先秦 / 第74节

第74节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日期:2022-11-2615:16:35
  (续上)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之前介绍过的所有殷商帝王的名字中,都会含有“天干”的字样,比如商汤叫“大乙”,还有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等等都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其中的“天干”又代表什么呢?
  对此,后世学者多有不同见解,有人说是以生日命名的,有说是以去世日期为名的,也有说是庙号、祭名等等,总之说法不一。
  
  《白虎通义·姓名》中记载:“殷以生日名子,何?尹家质,故直以省日命子也。以《尚书》道殷家太甲帝武丁也。”
  这里认为殷商帝王之名是以生日为名,这种观点在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里也得到体现:“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
  实际上,甲骨卜辞中的的这些殷商天子都是有名字的,比如大乙名“汤”,太甲名“至”,太戊名“伷”,武丁名“昭”,而那些含有“天干”的名字,更像是帝号,是子孙后代对他们的尊称。
  因为史料记载的缘故,笔者较为赞同出生日期说。
  
  然而日期中的“天干”只有十个,所以这么多帝王的生日很可能会出现重复的情况,比如在“甲”日出生的帝王,商朝整个历史中就共出现了六个,所以为了将他们加以区分,在生日前加了其他的字,于是才有了太甲、小甲、河亶甲、沃甲、阳甲、祖甲。
  别看武乙跟他的曾祖武丁只有一字之差,但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有着天壤之别。
  武乙是武丁的重孙子,向来被史家描述成商朝历史上货真价实的昏君,特别是司马迁,不知道跟他有仇还是怎的,反正通过几件事的描述,将一个不信天、不信命的混不吝形象给刻画了出来。
  日期:2022-11-2616:09:21
  
  (续上)
  武乙上台之后,首先干了件大事,那就是迁都。
  作为当时最大的都市,武乙依然不满意,他认为“殷”这个地方不够气派,于是一声令下便开始迁都,这次迁到了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并更名为“朝歌”。
  盘庚当年迁都回亳邑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人心,可武丁根本不在乎这些,铁了心要迁都,如此一来,人力物力耗费颇大,民心动摇不说,还为此掏空了家底,商朝因此也加速了衰落的步伐。
  《史记》中记载,盘庚迁亳后,到武乙再次迁都,这期间的都城始终在亳。然而之前已经论证过了,商都至少从武丁时期就在今安阳殷墟了,所以要么司马迁所写的“亳”就是“殷”,要么就是太史公笔下有误,认为盘庚之后的都城一直在亳,而未迁至殷。
  《竹书纪年》中有记载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更不徙都。”
  也就是说,从盘庚开始算起,直到商纣结束商王朝,都城都一直在殷,历经八代十二任王,共二百七十多年。
  从时间上来看,这似乎更加真实一些,毕竟从盘庚到武乙,总共才经历五代,如果要完成这二百七十年的壮举,平均每代要统治五十多年,而这,在那个时代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周武王伐纣之时,商都确实已在朝歌,这是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周人是亲身经历者,不可能拿这事来开玩笑。
  那历史的真相到底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安阳殷墟,之所以被认定为商的都城所在地,并非随意臆断,而是有确凿证据的。
  殷墟范围内存有商代的宫殿、宗庙,这是作为都城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这里还有统治阶级的大型墓葬群,有大量的记录祭祀的甲骨卜辞,更重要的,还有连续的文明传承。
  
  经研究探测,殷墟文化可分为四期,大体说来,殷墟一期的年代约相当于盘庚至武丁以前,下限或晚到武丁时期;二期相当于武丁、祖庚、祖甲时代;三期相当于廪辛至文丁(武乙之子)时代;四期相当于帝乙(文丁之子)、帝辛(帝乙之子)时代。
  这四期文化是连续的,中间没有缺环,且第四期晚期已与西周早期衔联。由此足可以证明,殷商后期直至覆亡,都城都一直在殷。
  然而《史记·殷本纪》中又记载:“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
  这里的河北,指的就是朝歌所在地。
  《帝王世纪》中说:“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矣。”
  
  皇甫谧认为,迁都于朝歌的并非是武乙,而是武乙的孙子帝乙,也就是商纣的父亲。
  而唐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则这样认为:“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二里朝歌城是也。本沫邑,殷王武丁始都之。”
  也就是李泰认为朝歌在武丁时期就是殷商的都城了。
  虽然文献记载中关于始迁朝歌的时间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朝歌毋庸置疑是商朝晚期的都城。
  殷墟和朝歌都是商末都城,那么岂不是这事就说不通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您也许没有想过,那就是两都并存,也就是说在安阳殷墟这个主都之外,还有朝歌这个行都(或辅都)的存在。
  之所以有主次之分,完全是由他们的职能和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从职能来说,安阳殷墟主要是天子和贵族的宗庙、祭祀所在,而朝歌主要是军事重镇及田猎、游乐所在,特别是朝歌的军事地位,越到商朝末期越显得尤为重要。
  从地理位置来看,安阳殷墟的北面紧邻洹水和漳水,西面有太行山为屏,东面有卫河为障,只是南面是毫无天险的广阔平原,所以在这里建立一个军事据点,对于主都殷墟的安全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于是朝歌这个陪都就这样产生了。
  
  朝歌距离殷墟也就五十公里,放在现在都算是同一地区,这样的设置自然有助于社稷的稳定,而从研究结果来看,到殷商末年,朝歌这个陪都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殷墟主都,成为了商王的主要行政、生活中心。
  日期:2022-11-2618:53:09
  第十三章从丁到乙的差别(9昏君?明君?)
  除了迁都这个“功绩”外,司马迁笔下的武乙还是个典型的无神论者,他根本不信天命,也不信鬼神,并立志用其一生践行他的主张。
  他曾经制作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他把这个木偶称之为“天神”。
  那他做这个“天神”干什么呢?
  纯粹消遣,让它陪自己下棋。
  只见他让巫、祝这些所谓能跟天神沟通的人代替“天神”投子,然而这些人哪敢赢他,所以每次都是“天神”投子认输。
  见“天神”输了,武乙不免得意地百般嘲讽说:“既然是天神,自然万事皆知,又怎会输给朕呢?如此没有本事,怎配做天神?”
  嘲讽够了,他又让侍卫拿木棍痛打木偶,意思就是惩戒“天神”。
  后来有大臣看不惯了,出头为“天神”辩解,说天神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赢得是天神在人间的神像,并非天神本尊。
  虽然这是为天神辩解之词,但武乙却很认真地对待了,他觉得大臣说得没错,天神在天上,要想战胜它,就必须在天上击败它!
  
  思来想去,他又想到一个鬼点子。
  这一天,他命人制作了一个皮革的囊袋,里面盛满了牲畜的血,将其高高挂在空中,之后弯弓搭箭射它,美其名曰“射天”。
  一箭下去,正中囊袋,其中牲畜血倾泻而出,武乙认为天神被自己射死了,所以放声大笑。
  这就是武乙这个不信天命的人做的事,他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人定胜天”的伟大理想。
  
  日期:2022-11-2619:37:38
  (续上)
  然而讽刺的是,他的死却像极了上天对他的怪罪和惩罚。
  武乙即位四年后,有一次他到黄河和渭河之间去打猎,本来很晴朗的天,突然之间乌云密布,正在众人惊愕之余,冷不丁打了个巨响的雷,随之从天而落一道闪电,不偏不倚正落在武乙头顶。
  可怜一生不信上天的武乙,这次却让老天捉弄了一把,而代价就是自己的性命。
  以上记载出自《史记》,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而他代表的是后世儒家,大有今文经学中谶伪迷信的意思。
  
  因为儒家思想在后世影响深远,儒生们认为武乙这种不信天命的行为过于激进,所以对他的评价全是负面的。司马迁评价他“帝武乙无道”,范晔《后汉书》中也说“武乙暴虐”,而唐代司马贞则直接提出“武乙无道,祸因射天”,这些都表达了儒家对武乙荒唐举动的讥讽。
  然而司马迁所写并非出于客观,让我们抛开《史记》中所说,来看看甲骨文中对于武乙的真实记载。
  在众多甲骨卜辞中,武乙的形象不但不是个昏君,反而在成就上是一个跟武丁不相上下的帝王,特别是在他对外征伐的武功上,甚至可能还超过武丁。
  武乙之前的几代,使得国势衰退,周边的方国不断反叛,威胁商的周边安全。
  面对这种情况,武乙大力发展军力,并致力于剿灭四方叛乱。
  武乙首个攻击目标,便是位于西部的旨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