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既然都提到了这份上,眼前的这片沙滩,倒也应该阐述一二。
也许已经不难推测,当下所在的这块宜居空间,大概率不会在那颗名为「地球」的古老行星上,现在的相对坐标,甚至也不会在「太阳系」或「银河系」范围内。
确实如此。
毕竟在121兆年这种尺度下,包括星辰在内,已经没有多少东西能够经得起考验。
这个数字对于存在寿命上限的智人而言,也早就超出了能够刺激到神经的范围——
AD.121463791054861.08.17.
这就是「今天」。
或许只是厘清数字的位数,都比处理它所传达的视觉信息,来得更伤脑筋。
关于时间尺度,也许万年,十万,乃至数十亿年的沧海桑田,或多或少,都还可以从地质地貌所保留的历史痕迹中一窥究竟。如有必要,通过元素半衰期还能够测算到长达数百亿年之久……
但即便如此,121兆年对人类来说还是太过漫长。
也许单纯只看数字,其意义就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表征,上升到足以使人产生「释怀」或「圆满」这种哲学境界的高度。
当然就难免不了触景生情,作出一番看破世间炎凉的感慨——人类时常如此。
毕竟人生就那么一瞬间而已!
即便如今的生物工程技术已经可以让人类寿命达到接近五位数的程度……
可也总是会有失去生命的时候吧?
要是想歪一点的话——
什么曾经的初恋,什么遗失的旧友。之类的……
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也就在这些方面,人类倒是一直没什么变化。
好在我早些年已经被这种空虚思潮给折磨得够够的了。
再见,休谟。再见,虚无主义。
话虽这么说,不过休谟仅凭他不信来世,不信轮回,不求救赎的坚决态度,就足够让我尊敬。
可以了。
接下来要提到的,是现在每个一年级国中生都无法逃避,需要系统学习,并结合现实理解的东西,好在内容并不算多——
眼前这座191号海滨公园沙滩,地处「余晖27区」北回归线附近靠西海岸的边界,刚好够吹得上信风。
至于「余晖27区」,严格来说并不算某块地皮,单看个体的话,它其实是一颗与地球十分相似的类地行星,并且同样是由人工建造的非自然天体。
是的,余晖27区是一颗星球,货真价实的天体。
顺带一提,目前但凡有人类居住的行星,也基本都是人工行星,那些真正天然形成的行星和小行星,或者陨石带,一般都将视为能源储备而被保护。
之所以要将余晖27区单看成个体,从名字后缀的编号上不难猜测,「27区」显然是指某个更大区域的其中一部分。
没错。
这颗编号为27的类地行星,全称为「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本星系群联邦生态基地余晖号戴森云第27号智人种直接管辖区」。
隶属于「拉尼亚凯亚本群联邦生态基地」,简称「余晖号本群联邦27区」,或直接称「余晖27区」。
余晖27区是相对于1.2AU外的母恒星,沿一条公共轨道运动的数颗类地行星的其中之一。也就是说,在同一轨道上,还存在着其他复数单位的行星。
相比于远古地球,它富含更多重元素,因此密度略高,直径更小,重力强度几乎与地球相等,地表生态环境也十分相似。
作为一颗天体,余晖27区所扮演的角色,是作用于余晖号戴森云整体结构中一个相对稳定的「引力支撑点」……其实准确点的话,应该叫「空间曲率线性调节控制点」,反倒没有了「支撑」二字。
大约就是字面意思:在一个大结构中,相对稳固,类似地基这样的存在。再不济,就干脆想象成高架桥的水泥桩好了。
上述似乎出现了许多很有分量的名词,包括像拉尼亚凯亚、本群、生态基地、曲率线性……之类的。
当然,这些名词始终都围绕着一个对生命而言最重要的核心造物——戴森云。
★★★
提到戴森云,在这类概念中与之最接近的东西,大概就是同一家族的戴森球,或者戴森环。
实际上早在121兆年前,具体到公元1960年,就由美籍英裔物理学家兼数学家的弗里曼·戴森所提出,作为概念提出者,之后与之类似的装置也由戴森之名而命名。
简单点说,它们都是基于为了「最大限度收集恒星能源」而建造的人工装置,属于基础建设类工程,是理论上针对采集恒星辐射能最为高效的设备。
提升效率的方法,除了转换率,自然就是一味地提升接受辐射的有效面积。
这类装置往往体积庞大到直径2亿公里左右,外观就像其名字表达的一样,是呈环状或球状,围绕恒星转动的人造物。
单从建造难度上看,戴森环是最容易实现的,同时也是在过去的第一到第六恒星纪中最热门的基建工程。
戴森环的服役时间几乎覆盖了近半个人类纪,约50兆年,规模最大时曾遍布本星系群。
而戴森球,也许是最难实现的一类。
受限于结构缺陷,戴森球垂直于自转方向的上下两极的大部分区域难以达到恒星逃逸速度……换个更简单的说法,是由于球状结构不可避免的会与内部恒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同时也没有任何材料的强度可以承受恒星对数亿平方公里面积的恐怖引力撕扯……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戴森球并没有实现过。
(注:后文为方便说明会一律采用「引力」一词。该「引力」是基于对时空统一性的表达,并非经典力学中「万有引力」的概念)。
戴森云,则是介于球和环之间,由复数个戴森环大圆套小圆,再由小圆套恒星,像俄罗斯套娃或者洋葱一样,以不同的倾斜角度层层重叠,从而将恒星包裹在内。
每一圈戴森环都有各自的自转方向,越靠近恒星,自转速度越快,亦而反之。同时经过人工智能的严密计算,每一圈之间的交汇和重叠都蕴含着对数学之美的诠释。
完全体的戴森云,蜿蜒数亿公里,如盛世美人,婀娜多姿,环臂翻滚交错时尽显波澜壮阔,灰色矩形纹路密布周身,与背后星光零落的深空显得格格不入,却如雪莲盛开,花心包裹的璀璨恒星如珍珠时隐时现,不时开合的裂缝中,偶尔逃逸出一丝丝宽达数十万丈的炽热辐射……
从第七恒星纪到第八恒星纪结束时的70兆年期间,作为结构美学和机械工程学最完美的结合,人类文明史上最梦幻瑰丽的巅峰杰作,戴森云毫无争议的成为本星系群中最受追捧的掌上明珠。
得益于结构优势,戴森云对能源高效的收集能力,一度达到了历史峰值。
它所代表的,是人类对未来饱含信心的希望。由于它的存在,也长期在人类族群中掀起经久不衰的信仰狂潮。
★★★
可能在时间奔流不止的洗刷下,没有物质痕迹可以永恒留存。
可能……没有。
直到七万六千年前,第九恒星被点燃时,夜空中却已经没有了星星。
并不是说恒星消失了,而是它们蕴含的大部分轻元素已经燃烧殆尽,无法再点亮夜空。
比如黄矮星的氢聚变为氦,接近枯竭时,就会脱离主序阶段,膨胀为寿命只有数百万年的红巨星,届时氦将成为主要燃料。
红巨星的膨胀比例很夸张,据说121兆年前的地球,就被演化成红巨星的太阳一度侵犯到了自身轨道……也就是说,地球被摸到了家门口,瑟瑟发抖的小朋友就这么被母亲大人一口吞得渣子都不剩。
呃……
人类倒是跑得很快啦。
而且还是提前跑路,这点来说很有先见——有关这方面以后再提吧。
从第九恒星纪开始,曾一度盛极一时的戴森云,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并不是出了什么故障,而是空间中搜集的轻元素物质已经消耗殆尽,很难再堆砌出第九颗恒星。
换句话说,整个空间都被掏空了。
事实上前八颗恒星的堆砌材料,都源于周围其他恒星的行星,也包括陨石带,彗星,和一些罕见的流浪天体……几乎无一被人类放过。
原则上,能搬得都搬走,不能搬得拆了也要搬走。
于是这些天体被收集起来,成为堆砌恒星的主要原料。
堆砌一颗恒星自然绝非易事,举个例子,行星时代的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剩下的一丁点还要被八大行星平摊,还包括一大堆我懒得去数的卫星……可想而知,这绝对是个苦力活儿,在曲率引擎没有研发出来之前还根本不敢想象。
即便有了曲率引擎,花费近百亿年采集的物质,才能勉强够建造一颗太阳规模的恒星,细算下来其实得不偿失。
因为太阳作为黄矮星,总寿命也不过百亿年左右,况且宜居时段大约只有一半,再加上维护设备的消耗,转化率的问题,只怕收支平衡都难以维持,这显然是赔本的买卖。
好在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
对此人类也早就有了想法。
于是前八个恒星纪元的八颗恒星,一律都以「红矮星」作为堆砌的目标。
红矮星的寿命可要长得多了,理论可燃烧两千亿年,并且只需要太阳质量的一半!
如此高收益,任何资本家都没理由放过!
咳吭。
稍微了解过点天体物理大约就都知道,恒星的质量跟寿命成反比,质量越小燃烧时间越长……
然而红矮星看着好处挺多,但缺点还是很明显的——这小家伙不太稳定,隔段时间就会进入频繁喷发「耀斑」的活泼时期,其中紫外线、红外线、以及高强度X光,对电子设备和碳基生命体损害极大……
但是不要忘记,当初人类离开太阳系以后可没办法躺平,失去母恒星后,如果长期找不到新的补给源,等待文明的命运只会是死路一条。
那时候的首选出路,正是距离地球4.22光年外的比邻星,也称半人马座α星C,恰恰就是一颗昏暗的红矮星……
人类花费悠久岁月进行星际旅行,以付出数十代人协力的代价成功抵达比邻星,而之后的岁月里,更是将红矮星的正确使用方法给里里外外研究了个透彻!
也因此在约公元1兆年左右,期间反反复复寄居过其他几颗红矮星,收集到无数宝贵资料后,人类怀着因空间曲率引擎的成熟而越发蓬勃的野心,就此展开了为期长达120兆年的物质堆砌之路……
期间不断突破技术壁垒,甚至拥有了大大延长红矮星寿命的革命性成果。
前面略微提到,从第一到第六恒星纪,六颗人造红矮星足足燃烧了50兆年,之后的第七和第八颗,仅仅两颗就维持了长达70兆年!
这番成就足以再次证明人类的伟大。
然而事到如今,随着第九恒星纪的开始,曾经盛极一时的辉煌似乎也终于要走向晦暗。
在过去百兆年的时间里,人类将周围所有资源挖掘一空,由于轻元素的极度匮乏,第九恒星的建设进度被一拖再拖,引起各界不满,在八万年前还曾一度爆发社会动荡,直到余晖号联邦迫于各方压力,强行执行点火。
据说第九恒星最后被勉强点燃的状况实在惨不忍睹——
色泽昏暗。
温度不足。
辐射能低。
但至少能够维持戴森云的基本运转。
能维持多久,并不太好说。
有学者推测能维持5兆年,有专家认为能够坚持8兆年,对此众说纷纭……
不过幸运的是,无论是5兆年还是8兆年,对当下存在的智人来说也并非是太在意的事情。
毕竟121兆年前,人类立于地球面对太阳时,也知道只剩下大约10亿年左右的宜居时间。
10亿年,何其漫长,那时候的地球人类,并不会觉得能怎么样。
这样看的话,哪怕第九恒星只剩下1兆年,换算下来也是有1万亿年!
是1万个E哦!
所以……现在的余晖27区中,无论是哪个人,也并不会觉得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