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历史不外如是 / 四十三 . 春秋是一部大书*宋书2

四十三 . 春秋是一部大书*宋书2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宋穆公是一个好人,宋宣公很可能知道他的人品才会做出传位的决定,宋穆公也一直继承者宣公的施政理念,宋国相对平安无事,至于当上君主之后,他还能善待宋夷,这或许是宋国所坚持的仁义之邦和贵族精神。
  宋穆公死后,或许是为了报答宣公的用人之意,他也没有立自己的儿子,而是立了宋夷为君,是为宋殇公。
  可惜,宋穆公的儿子不是宋夷,宋夷的命运也和宋穆公不同。
  宣公传穆公,是因为穆公仁慈贤明,而穆公传殇公,却只是为了报恩,他的儿子宋冯的能力和声望都在殇公之上,这就有麻烦了。
  为了顺利让宋夷即位,他请来了大夫孔父嘉,请他辅佐宋夷,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宋冯和宋勃驱逐到了郑国,于是宋殇公即位。
  此时宋国的国力已经很不错了,和齐鲁的结盟使他们成为了大赢家,可是宋殇公和前任以及前前任都不一样,他喜欢折腾,对上不朝天子,对外就打仗,对内就折腾宗室,看来是没准备将大位再传给弟弟的意思了。
  这样子一直折腾了十年,与孔父嘉一直争权的太宰华督出手了,他带人直接干掉了孔父嘉和殇公,从郑国接回宋冯,拥立为宋庄公,华督也由此获得巨大的权力,孔父嘉的儿子不得已逃离到了鲁国,在山东曲阜一带。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他们家从此才改性孔。
  说回宋殇公吧,仁义传家的宋国基因好像他一点都没传承,在郑国得到的帮助和扶持,他唯一的报答方式竟然是,和郑国磕了一辈子。
  郑庄公是宋庄公的恩人,郑庄公死后,太子忽即位为郑昭公,而宋庄公不乐意了,他喜欢郑昭公的弟弟公子突,就把拥立郑昭公的郑国大臣祭仲骗来,威胁他要立公子突,又把公子突骗来勒索财物。
  听说要立公子突的宋昭公,逃亡卫国,公子突即位为郑厉公。
  郑厉公也不是省油的灯,虽然是宋庄公立,但经常受到勒索,二人之间的关系很紧张。
  鲁国出面给两国讲和,宋庄公拒绝,于是和鲁国的关系也搞得很僵。宋庄公十一年,鲁国、郑国和纪国结盟,与齐国、宋国、卫国、燕国的联军交战,三国战四国,结果三国胜。第二年,宋国为报仇,又联合齐、蔡等四国再次攻打郑国,这次取得胜利,把郑国的太庙都给拆了。
  齐国势大,而郑国和齐国也有一些联系,曾经跟在齐国背后当小弟的,这次打完后,齐国出面说和成功,谁也不能不给这位大哥面子啊,所以这次会盟成功。
  又过了一年,宋庄公十三年,这位又策划攻打郑国,这一次不能喊齐国了,鲁国、卫国、陈国和蔡国五国出兵。
  宋庄公十四年,又打郑国,真不知道是什么仇什么怨。
  郑国是比较悲催的国度,夹在齐楚之间不好做人,现在连不喜欢打仗的宋国都对自己念念不忘,不过幸好齐国开始称霸,慢慢的成为几个国家之间的调和人,宋国才收敛起来。
  宋庄公就在不断的对郑国的战争中消耗国家的实力,消耗自己的生命,即位十九年之后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宋捷即位,被称为宋闵公。
  这位宋闵公,也就是和齐桓公一起打鲁国,连大将南宫万都被俘虏的那位。
  南宫万后来被释放,你说你不去安慰一下,还天天有事没事俘虏长俘虏短的羞辱他,那可是战场猛将,一时冲动就将闵公给干掉了,这死得多冤啊。
  南宫万和拥立的公子游,只过了一年好日子就被赶跑,公子游被杀,南宫万逃到陈国,又被遣送回来,作为乱臣贼子砍成了肉酱。
  新立的叫做宋桓公,就是那位齐桓公会盟,请周天子确定他地位的宋桓公。
  一听说要和盟主齐国一起出兵打仗,当时还没有得到霸主地位的齐桓公,可能在宋桓公的心中分量还不够,会盟之时他不告而别了。
  宋桓公估计是摔坏了脑子,你自己打郑国不也是打,别说现在还有齐桓公牵头。只能说宋桓公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不理性了。
  齐桓公征服了天下,当然包括宋桓公,应该来说,他还是比较识时务的,后来跟着齐国争战,也得到了不少资源,让国家的兵力得到了成长,从这一点而言,到还算醒悟得快,至于他的儿子,那就是至死不误的典型了。
  他的儿子叫宋襄公,这是一个整个春秋时期都著名的人物,一直到今天还不断被人念起。
  宋桓公奠定了基础,宋襄公即位时,国家处于比较强盛的阶段,成为齐国最重视的盟国之一,而宋襄公,因为在即位时和自己的兄弟互推互让,在以礼义著称的周朝,拥有很高的威望。
  平心而论,他是一个君子,也是一个好人。
  可是好人未必是一个好国王,或者说,历史上的领导者们,几乎没有好人。
  宋襄公与齐桓公中间也曾经有过摩擦,为了国家的利益,齐桓公一向是不怎么讲信用的,为此诸多国家对他都有意见,只是敢怒不敢言。
  最了解的人,最值得相信的人,往往不是自己的朋友,而是对手。
  齐桓公知道自己面临的危机,知道这些国家都是臣服于自己的实力而已,包括国家内部也蕴含着危机,一旦自己倒下,自己的儿女将面临怎样的局面。
  他将自己的儿子昭托宋襄公照顾,齐桓公病重时,太子昭逃亡宋国。齐桓公死后,国家果然陷入内乱,公子无亏被立为王。
  宋襄公是个有信誉的君子,他答应了齐桓公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应该说他是真诚的,完全没有考虑自身安危就去做了,要知道宋国国力和齐国相比可是差了几个等级的。
  幸好齐国内乱消耗了实力,霸主地位一去不返,宋襄公这次干涉别国内政的事情才做成,他和公子昭一起杀回齐国,杀死了公子无亏,拥立昭为齐孝公。
  这一仗,据说是宋襄公打的唯一一场胜仗,也就是平定一个没有根基的内乱而已。
  干涉别国内政取得了胜利,自然获取了一些政治资本,大的来说,当年的秦、郑和晋国也就是因为干涉周朝内政走上强大的,这齐国比当时的周王朝还要强大不少,宋襄公的心思自然活络了起来。
  齐桓公死后,齐国的实力虽然一落千丈,但威望尚在,宋襄公有了这样一层关系,于是想接过齐桓公手中的枪,成就新一代的霸业。
  会盟是最直接的方式,其次是战争。
  他将齐桓公这一套发展理论摸得很纯熟,立马付诸实践。
  当然历史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事情别人做得成功,你学着做未必会成功。宋襄公的会盟,不但没有得到响应,几乎遭受到大家的讥笑。
  要想树立自己的实力,看来还需要靠战争来证明自己,宋襄公决定选择一个强大的对象,只要战胜了这个对象,就能够天下震伏。
  他选择的对象是楚国,这是整个周朝和齐桓公都没能征服的对手。
  这个对象选得好,如果能战胜楚国,天下将在没有人不服,只可惜,他没有看清自己的实力。
  楚国和齐国,南北两霸,曾经将中间的郑国无所适从,现在齐国已衰,而楚国无人制约,正好希望发展自己的地盘,宋国劳师远征,正好是一盘开胃小菜。
  宋楚两国,对阵于泓水。楚国势大,开始渡河。
  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公孙固对宋襄公说,趁着楚军渡河混乱,正好出兵。宋襄公说击半渡不是仁义所为。楚军渡过泓水,公孙固又说,趁着他们刚上岸阵型不稳,出兵有必胜把握,宋襄公说击敌之乱,是为不仁。
  楚国列好了阵势,宋襄公说,时机到了,让我们来公平一战吧……
  宋襄公卒。
  宋襄公高举仁义的大旗,而楚国早已自立为王,靠的是百战成钢,到底是仁义获胜还是实力获胜呢?
  这场战争,也或许是后来人杜撰的一个故事,但即使没有渡河这个故事,宋国难道就能战胜楚国,成为霸主之一吗。
  没听说过以仁义平定天下的事,如果有,那也只是儒家为了治国传家而写的故事而已,虽然我很不愿意相信这一点。。
  历史上有争议,说宋国其实也是五霸之一,胡说八道而已,且不说他的实力弱小,但就这种仁义的做法,又怎么会以霸主为名呢,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如果成功了,那早就归于王者一类了。
  宋国的短暂辉煌,戛然而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