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历史不外如是 / 三十三.西周就快玩完了

三十三.西周就快玩完了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周厉王逃掉了,估计这辈子也不敢再回来,没有被彘国干掉就已经是求神拜佛了。
  太子静还养在召公家里呢,那还是一个小孩子。
  可是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啊,怎么办呢?召公就和周公商量,当然这已经是不知道第几任周公了,但他们的影响力却仍然还在。
  商量的结果是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于是一个新的词语“共和”出现了。共和十四年,厉王挺长寿的,但终于死在了彘国,而这个时候静也长大了,于是召公和周公就担任国相,拥立静为王,也就是周宣王。
  毕竟是在两位贤臣的养育和辅佐下,前期宣王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他以文王武王康王为榜样,修德修身,也轻易不再向这些诸侯索要财物,所以诸侯重新归附,一片欣欣向荣。
  周宣王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并及时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邵穆公,张仲等一大批贤臣,同时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迎来了一个短暂的中兴时期。
  可是宣王的英明有始无终,两位国相也不知道是退休了还是寿终正寝了,反正后来宣王的有些乱来没看到他们的影子。
  宣王十二年,鲁国国君武公带着两个儿子来朝见,长子括、少子戏,结果周宣王一眼喜欢上聪明伶俐的戏,就建议鲁武公立戏为太子,这可是是干涉别国内政的大忌,而且与立嫡立长的祖制不符合,仲山甫劝说不听,周宣王一意孤行。结果回去后鲁武公去世了,戏就在宣王的干涉下即位,被称为鲁懿公。
  这件事情酿成鲁国的大乱,十年之后,长公子括的儿子伯御带兵杀了鲁懿公,自立为君,历史上称为鲁废公。
  又十年之后,周宣王带兵杀死了鲁废公,立了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君,就是鲁孝公。
  还好鲁孝公是一个英明能干的首领,鲁国才慢慢的稳定下来,可是宣王这一番操作让鲁国乱了三十年,诸侯国们对宣王此举就很不以为然,不听号令了。
  天子要亲自种田,这是祖宗传下来的礼仪,虽然也就是做做样子,可是宣王觉得累,就不去了,虢文公劝诫,他也不去,通过这一件小事,本来敏感的周王朝和诸侯国之间,又添上了许多阴霾。
  宣王四处用兵,早年成绩不错,四海臣服,但是到了晚期,大家都挺服从中央的时候,宣王估计是打上瘾了还是怎么回事,不断的出兵,结果败多胜少。
  战争的胜利,离不开许多诸侯国的支持,而战争讲究师出有名,到了晚期,这些战争其实很多是没有明目的,诸侯们不但不支持,反而在暗中支持敌对方,失败就是必然了。
  宣王早期,征猃狁,三战而定;征西戎,五战而定;征淮夷,两战而胜;征楚国,一战而胜……
  宣王晚期,征鲁废公那年,周宣王派兵攻打太原戎国,失败。
  四年后,派军队攻打条戎和奔戎,也在山西境内,失败。
  三年后,派军队征讨申戎,这一次倒是取得了胜利,但是半年之后在一个叫做千亩的郊区,被姜戎打败,全军覆没,宣王只带着少数随从突围,从此一蹶不振。
  千亩之战成了他生前的最后一战,国事衰落,他变得敏感而脆弱。据说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乱国的谣言,上大夫杜伯奉命去调查,谣言本来没什么痕迹,杜伯没查出什么东西,竟然被周宣王给杀死。
  然后有一次,周宣王外出狩猎,被一箭射死,据说是杜伯的冤魂索仇,还被记入了正史,可见煞有其事,如果不信鬼神之说,多半是某个刺客,假扮杜伯,刺杀成功。
  周宣王有功绩,在他父子三代之中是干得最好的,评价也最好,可惜有始无终,终于没能扭转困局。
  而他的儿子,却也和他的父亲一样,是整个西周最为著名的国王之一。
  属于西周最后的时代,周幽王开始登场了。
  每一个天子出生,都有些异象,即使是作为千古第一昏君的周幽王也不例外。
  周幽王没有那些感神迹而孕,或者火光冲天那些异象,而是他父亲发现他不是足月出生,换句话说就是出生日期对不上。这要放到现在可要好好查一下皇后和什么人接触密切,是不是喜当爹了,可是宣王心大,他只是觉得这可能是不祥之兆。
  因为这个原因,幽王差点被丢到山中自生自灭,幸好大臣劝服才保得一命,死里逃生的幽王有了自己的名字——姬宫湦,并被立为太子。
  宣王死后,姬宫湦即位,幽王是他死后的谥号而被大家熟知,所以我们以幽王称呼他。
  幽王果然有不同的一面,他刚刚即位,国家很多地方就发生了地震,山崩地裂,这可不是什么祥瑞。
  一般国家发生这些事情,大家都会认为是帝王不修德政,是上天预警。君王应该简朴谦恭,祭祀上天,还要下罪己诏,表示自己已经收到上天的意思,并且正在遵照执行。
  很显然幽王不是这样的人。别的君王会战战兢兢的检视自己,幽王却明目张胆的不修德政,或者说,幽王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昏庸荒淫之主,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错过。
  幽王时期的大夫伯阳甫,是当时负责起草记录的重臣,他看到地震之后就对幽王说,天地失去了正常的秩序,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地震堵塞水源,水源阻断则国家灭亡,当年洛水枯竭,所以夏朝亡了,黄河枯竭,所以商朝灭亡了,今天看来又要亡国。
  这是一则预言,也只是一个借口,因为他看到了事情背后的本质。
  关于幽王这个昏君,最著名的故事当然是烽火戏诸侯,这个我们来重温一下。
  幽王最喜爱的妃子叫做褒姒(si),长得倾国倾城,却是个冷美人。
  幽王有个大臣叫做褒珦,因为劝说幽王修德从善为被抓,他的族人找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取名叫做褒姒,然后当做褒珦的女儿献进宫中,褒珦于是被释放,幽王从此就和褒姒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当然,褒姒似乎看起来不是那么幸福,可是女子并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她或许还有等待赡养的父母,或许也要相互挚爱的情人,可是从她被选中的这一刻起,就已经永远失去。
  幽王也是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主,为了博美人一笑,他进行了各种尝试,金银珠宝、山珍海味、绫罗绸缎,一切他认为好的东西都似乎没有效果。直到有一天虢石父点燃了烽火。
  这是王朝有难而求救的烽火,看着各地风尘仆仆赶来的诸侯大军,一脸茫然的对着城墙上的幽王,褒姒笑了,一笑倾城,再笑倾国……
  幽王很得意,他重赏虢石父。自从见到褒姒最美的样子,他的内心对这位年轻的妃子更加宠爱,无以复加,心想这是上天的恩赐啊,人间哪里有这样的仙子呢。
  他对自己的王后,对自己的江山都失去了兴趣,一直沉浸在那一笑的美好之中。
  为了进一步讨美人欢心,幽王将王后打入冷宫,将太子姬宜臼废掉,立了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成为自己的第一顺位继承者。
  这可是违背祖制的大错,申后带着姬宜臼逃回了娘家,犬戎借着君王失德的借口出兵,幽王这些年只顾着讨褒姒欢心了,武备废弛,抵挡不住,于是燃起了烽火。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知道了,诸侯们以为这又是狼来了的把戏,不再出兵,幽王和褒姒以及太子,在乱军中被杀,西周于是从此灭亡。
  所以西周被灭,最大的锅背在褒姒的身上,红颜祸水的故事,和前朝以及前朝的前朝一样,再次上演。
  历史就是这么记载和传承的,包括史记。
  可是不好意思,历史的真相可能偏偏并非如此。
  褒姒和妹喜、以及妲己,这连续三朝的美女,真的只是背锅侠。
  一个弱女子,在当时的深宫,不过是玩物而已,能够得到君王的宠爱就已经是求之不得了,她所能够做的,能够获得最高地位的做法,最多是充分施展自身的魅力,让君王多花心思在自己身上而已。作为君王,本来昏庸得已经国家都懒得治理了,还会听取美人乱政,简直胡说八道。
  何况,还有实锤。
  据考证,烽火体系是汉代发明防匈奴所采取的防御手法,没听说过商周有,从发掘的商周遗址来看,也没有烽火台这一设置。
  即使烽火台有,周的直属控制地区按照规定是五百里,五百里之外是最亲密的甸服,也就是诸侯,烽火能够在五百里之外看到,这个我实在怀疑。
  假设天气不错,诸侯国又有千里眼,真的看到了烽火,从看到烽火到集合部队,准备粮草,估计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上要等个十天半个月,他们有没有这个耐心还真难说。
  诸侯不从一个地方来,跨越数百里,偏偏在同一时间抵达,然后茫然无措,惹得褒姒大笑,这个我们说不定先笑一声呵呵。
  综上所述,也许还有其他的疑点。我们总结出烽火戏诸侯,不过是后来的儒家为规劝君王,要勤于政事,不能迷恋美色所编出来的童话而已。
  妹喜如是,妲己如是,褒姒也如是,甚至,她们也许都不存在,历史不外如是。
  退一万步,就算是烽火戏诸侯成立,西周的灭亡也是矛盾积累到了巅峰,周王室的影响力已经降到了冰点,犬戎入侵,诸侯不服,国家自身无力抵抗,没有这件事,照样玩完,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而真正的导火索,其实是幽王废申后和太子这件事,这件事或许和褒姒有一点关系。
  申后和姬宜臼逃亡申国,而幽王派兵征讨,也不知道申国和犬戎是早有勾结,还是不谋而合,幽王在二者的共同打击之下无力抵抗,失败被杀,西周灭亡,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幽王死后,姬宜臼在外祖父家的拥立之下即位,称为周平王,定都洛邑。
  还记得虢石父么?从周宣王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虢国是王室最大的依仗,虽然幽王的死归结于虢石父的谗言,但很显然,虢国对于周室的忠诚还是经得住考验的,幽王死后,他也拥立了一个王,名字叫做姬余臣,称为周携王,定都镐京。
  一山不容二主啊,周朝下半场的故事,这才刚刚开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