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请和一杯咖啡,一起听我胡说八道 / 第十一章青春的“赢家”

第十一章青春的“赢家”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了解了所谓的爱情之后,才能更好地去处理相关“恋”的问题。
  在很多人心中,孑然一身、青灯相伴的哲学家们,似乎是离爱情最遥远的一群人。康德终身未婚,尼采爱过一次就疯了,疑似狂躁症的叔本华,SM爱好者卢梭等一代又一代爱情婚姻不幸福的哲学家们深度刻画出了大众对哲学与爱情格格不入的悲情画面。
  事实上对任何群体的独断都是会产生问题的,尽管顶着这样那样的标签,不可否认的是哲学家们确实是最早试图对爱情做出解读的勇士们。哲学史上,最早试图从哲学角度对爱做出解读的当属柏拉图。帕拉图的《会饮篇》可以看作从哲学角度系统阐释爱情的最早论著。
  《会饮篇》中记录的畅饮会上,帕拉图借苏格拉底和喜剧家阿里斯多潘的话,阐述了关于爱的哲学:
  我们为什么把恋人称作另一半?阿里斯多潘如是说。在他看来,他相信的是,人类很久很久以前是球形的,任何器官都是现在的两倍。但是因为人类过分的骄纵,终究激怒了宙斯,于是人类被劈成了阴阳两份,所以就有了后面的: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么一说。也就是所谓的爱情使人类完整,使人类阴阳两性结合,然后切合一种最为舒适的方式去生活。但苏格拉底随后提出疑问:爱情中感到舒服是好的吗?
  苏格拉底认为,情爱最重要的不是抚慰自己,一种舒服的状态本身不一定是好的。爱情源自一种欠缺,因为我们缺乏某种东西,所以我们才会去爱某种东西。只追求舒服的爱情会消磨我们向上追求的欲望。真正好的爱情应该是能激发人不断向上的东西。爱人也好,被爱之人也好,最真实的自己一定是在这种不断向上的追求过程之中获得的。
  很显然,这样情爱是超越世俗和日常生活的束缚,而朝向神圣的方向。从根本上而言,苏格拉底眼中的情爱生活仍然是一种哲学的生活。而这种说法也正好缝合上了我的观点,那就是“无恋”境界!
  换个角度去理解,如果我们已经从哲学的生活中得到了我们所欠缺的那份东西,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去刻意地追求这多余的一份——爱情。而且就像布鲁姆说的那样:或许从来没有一段关于爱的言辞或者诗,能够如实抓住彼此拥抱时男女之间的确实感觉。
  于是知道的人和不知道的人都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渐渐的,爱情就变得越来越脱离真实的表达。而这种不确切的观念表达和情感表现就像是在书店里寻找自己想要的书,总会有一大堆相关的,杂乱。在百度谷歌上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和答案,总能碰到一些无关的,溢出。所以,用大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爱情是一种廉价的但又可遇不可求的东西。
  人们追求爱情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所想要的结果却是单调的,因为那是人们自己想要的结果。即便人们经常用着“没有你的未来不是我想要的未来”之类的情话来相互暧昧,以便调料之间的感情。这种企图达到令自己完整,让自己舒服的感觉,或许从苏格拉底的角度来说就是:情感的开拓者。
  频道切换到现实中来,没有一份感情是彻彻底底的真实的。从哲学角度来说,情感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之间寻找生存意义的慰藉,也就是给自己生命添加价值,与此同时,相互了解异性的差异,满足自己的好奇欲。从心理学来说,大多数男女之间的恋情都是偏向恋情的暧昧关系,在一定的环境和相互需求和依靠下进化成的一种非爱非友的新型感情,统称为:恋爱!
  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被数亿青少年称之为“青春的赢家”!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因为好奇误入这种思想误区——“森林”。外面的人争破头想进去,里面的人又分三种:其一是已经陷入的,其二是正在陷入,其三就是清醒的逃脱者!与《围城》有所不同,又有所相同。逃脱者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过,想将其变成经验以此来保护自己的过程而渐渐收获来的。
  他们渐渐地,能从女生身上的香味和男生身上的涩味中闻出一种酸臭味了。而这不是“单身群体”口中的笑料,而是一种由心的摒弃感。其次,不再和陷入者那样明明知道是这种感情是虚幻的,这种关系是空有的,却还是想要亲自去尝试一下,直到真真正正地彻彻底底地确认了自己痛苦万分了才舍得放手——现充心理
  放手和放弃,本就是很难接受的抉择,因为没有明白真正的意义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彻底的抉择。
  所以,回忆的残留总是会干扰着大脑中的正确选项,不仅仅是以黑历史的存在形式去祸害自己的心智,更多的是残留的观点依旧会复发内心蕴藏的感情。“有过喜欢的人,会有喜欢的人,会有喜欢我的人”…
  这种斩草不除根的处理方式只会让人在青春的道路上跌倒一次又一次,然后在数年之后脸红地为自己辩解:“这才叫青春嘛”。但是,这就像是大多数学生口中的:不逃课,不恋爱,不捣乱的青春是没有颜色的。就这样,肆无忌惮地给自己的青春绘画出一点又一点锈色,最后还是始终解决不了。
  因此,想要解决自己对“恋”的依赖,还是得凭借自己强大的理解力和现实通透力,告别“高二病”,也告别幻想症。
  不得不承认我中学时期也是如此,无法拒绝女孩的任何反馈,总是会莫名其妙地带着“恋”的幻想去生存,总觉得和女生搭上话会比较有趣,和女生接触会有种天然的存在感。显然的,这种刻意的生存理念就成了我曾经几度失落的罪魁祸首,但至始至终,男生的眼泪都是为了女生而流的。
  事实上,我直到大学也几乎还是保留着这种思想的,保留着数百万大学生认为的“大学脱单法则”思想。
  在自己即将接受的世界里,认可自己想要的人,成为自己所能接受的世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变成一同创造自己的世界的基础。简而言之:罗曼蒂克世界观。这种思想似乎是时时刻刻,随时随地可以灌输到青春人心中的,其供应能力甚至比得上春运期间的“归家者”。因为这种思想从上一辈的潜性话语中改变过来了,变得传统了,根深蒂固了。
  但是理解大老师针对黑历史的做法,也就会渐渐看清其本质,也就不会重蹈覆辙了。因为所谓的“恋”的本身就是虚伪的,换言之,“恋”就是伪物的一种表现。
  试图去了解,去通透一个人的想法本就是无厘头的,本就是愚蠢的,也是自以为是的。人与人之间肯定是存在距离的,如果一味地想要在自己所接受的世界里创造出一个拥有着自己想要的人,和想要的关系,以此来成全自己的世界,这样的做法最后还是会伤及双方的。
  感情越加深刻就越加在意,“喜欢”和“觉得喜欢”都会是自己陷入危机的感觉,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分辨两者的能力,而是拒绝两者的能力。即便喜欢,那权当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仰慕。
  所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看待每一件事,是最好不过的“比企谷处事方法”。依据是“八幡百科”。所以,我结合大老师的理念和自己的生存理念,得出新的,有极高意义的生存意义——定时爆炸!在没有人注意到的地方发泄自己对这个现实的失望,在没有人关心的领域里创造自己的世界,不去刻意喜欢,也不要让人喜欢。总而言之:善良地孤独着
  这种理念完全可以屏蔽掉所有与“恋”有关的人,事,物,但是很有可能被人说成目中无人,即便如此,至少不是目中无仁。
  综上所述,处理掉黑历史的最佳方法就是把自己抹白!重新塑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不是搁置问题直至问题风化,而是把残留的感觉全都拿出来消耗掉,当做自己重塑的原料,成为“新”的映衬背景。和成长中的其他改变不一样,针对“恋”的态度需要大刀阔斧地,甚至是100%的全然改变。一份感情对应的是一份心意,将那份心意切碎,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粉碎这份感情。同理而论,对待“恋”的态度也就是如此,当初怎么把它引狼入室带到我们的生活中的,那就怎么把它请出去。然后关门,打扫干净。
  不在羡慕那些青春“赢家”的买家秀,因为我们拒绝情感推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