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佛教传入进我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时期,相传是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而至南北朝时期,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中国佛教已经遍布全国,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再至隋唐时期,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中国佛教文化到达鼎盛巅峰。而后的封建社会后期,受民不聊生、百废待兴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再往下面的近代以来的抗日年间,在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佛教也因此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最后,就是我们的故事发生的现代,在世界大同的大前提,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大批破败的庙宇得以修缮,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而寺庙的僧人,也不在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素衣袈裟,在大潮流的推动下也纷纷呈现出了不同的多样性。
在佛教经历了这些朝代更迭和由此及彼,还有无数次的大灾祸与战乱之后,也有为数不多的从几千年前就一直延续下来的庙宇,它们或许共同经历过苟延残喘,也相同的从不放过一线生机。它们或许在很久很久之前都是香火鼎盛的圣地,但现在也无非是只有几个守着枯灯的老僧人的残破山头。但不管怎样,能从这么久远的朝代流传下来,或许现在的它们已经籍籍无名,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其生存的智慧报以尊敬。
SX省,在远离热闹大都市以为郊区更郊区的TC县,有一座半拉高的小山头,没有名字,平时过往的人总是“那个山,那个山”的这样称呼它,也没有多少游客愿意去这座一眼看去没有多少绿色,相反还有些贫瘠的山上游玩,并且那里的交通环境也极度不好,在全国道路改革的今天,山下还有着一片片的堆砌着杂乱无章的乱石头,别说车开不进去,人都难走,也有几个外地的富商在政府高官的陪同下来看过,但是人家一看之下除了摇头就是摇头,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效益都没有什么开发的价值。但是本地的居民都知道,就是这么一座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山头上,有着一座同样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小庙。刚开始听说时,大家还都有想去看看的冲动,毕竟现在全国各地的佛教庙宇,无一不是观光旅游胜地一样的存在,但自从有人不顾山路险峻上去看了之后,回来的口述纷纷打消了众人的念头。
“这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路难走先不说了啊。你们想想,咱们在电视上看见过那些庙,哪个不是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咱这山上的小庙,就几间破屋,对。。。就跟前两年二柱子家下雨被冲垮的那几间一样啊,庙里倒是也有人,一个老僧人和两个小孩。就那个老僧人,也不跟我们见过的别地儿的一样,人家身上穿着的那叫什么来着。。。对,袈裟,人家那袈裟都金光闪闪的,小庙里的老僧穿的那叫什么,破破烂烂的像抹桌布一样。特别是那个老僧,瘦的就跟纸糊的一样,看人的眼光却很凶,一点也没有慈眉善目的样子。不过,那里面的一个看起来十七八岁,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倒都长的眉清目秀的。你们说,这个年头哪还有把孩子往庙里送的,还是这么个小破庙,谁家也不缺那一点口粮啊是不是。我觉得啊,那个老僧人一准是拐卖小孩的,你们说。。。”
长此以往,这座位于山头上的小庙被人越传越邪乎,什么山上有个专门黑天出来偷小孩的老僧人,又是什么山上小庙里住着个活了好几百岁的老妖怪。倒是庙里那两个孩子,县里的居民们在每隔半个月的集会上总能碰见一个高高瘦瘦的挑着半担子菜来集市上换取一些油盐什么的,刚开始大家都好奇,每每凑上去问三问四,但那个十八九岁的孩子只会冲着凑上来的人群微笑,也不说话,换完东西就走,留下了人群中的一片惋惜声,“这么好的孩子,咋就信了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