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赵文举接过来,看了看,说道:
“是关于农事和仓储的?”
“是的!”
“这是上面要求的?”
“确实是上面要求的,不过就算上边不要求,我也得做这个,我是县丞嘛!”
“辛苦了!”
赵文举低头看着文件,抚慰一句,这是必要的客套,不能少。
文件上面的东西很多,挺细致的。
先是历史账务的整理汇总,包括朱婉统治时期的收入,跟库房里面的东西核对过。
之后是耕地面积,包括赤峰镇,其他寨子,村子覆盖的耕地,对于几个大户的土地做了相对详细的说明,还分门别类地记载了耕地上都种了什么,高粱有几成,水稻有几成,黑豆有几成,桑树有几成,等等。
再之后是库房的存货多少,并且估算出了东西放了多久,大概有多少损耗。
最后是对每季度税收的预估,而且细致到了银两几成,实物税收有几成。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详细,完备的报告,赵文举很满意。
而且据他所知,沈经义没有雇佣几个小吏,而且丈量土地面积的事情,很多小吏也不会。
这些可能都是沈经义一个人亲自操办的,可见眼前这个男人的为官能力。
为官能力归为官能力,赵文举从三林寨跑到这里,扔下自己的义子,可不是来看为官能力的,他是来听朝廷消息的,便说道:
“这些东西,上面要来干嘛?”
“大人,十日之后要开县级长官会议,在牙山,这是文件!”
说着,沈经义又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赵文举。
赵文举接过来,摆了对方一眼,说道:
“刚才一起递过来不就得了!”
“是我疏忽了!”
沈经义认错认得很果断,他怕赵文举因为之前的事情怀恨在心,所以态度放的很低。
而且,把文件分两次给,是他故意做的,就是要给赵文举责备他的接口,从而弥补刚才的过错。
他确实是身份特殊,算是朝廷派来监督赵文举的,但他并不想因为这层身份,影响到和赵文举的关系。
为官嘛,多交朋友,少造敌人。
赵文举把文件接过来看了看,算是个请帖,盖着剑南道巡抚左忠良的大印。
渝州以及周边几个州府,都隶属于剑南道,左忠良名义上,是赵文举的上上级。
文件上简单说了下邀请他们去牙山的事宜,包括主要去干啥,最好去之前熟悉治下,做到各种情况谙熟于心。
赵文举大概明白,这就是之前张正初提高的事情。
将军吴守正想要把提供军饷的责任,从中原腹地丰州、胜州等地,挪到渝州当地。
因此想要看看各方意见,召集他们去开个会,讨论讨论,看看行不行。
从信上来看,吴守正已经获得了剑南道巡抚的支持,算是计划成功了一半,之后就看这些县级长官的态度,事情能不能执行下去了。
赵文举自然不能抗命不从,他收好信,又对沈经义说道:
“还有其他的吗?”
“赵大人,信的内容您也看了,上面说了仓储粮食的问题,也提了其他方面的事情,您要不要问问李主薄?”
“哦,确实需要问问。”赵文举转头面向李树白,继续说道:
“李大人,您也说说吧,最近的情况!”
李树白听着两人的对话,大概知道是什么事情,也不废话,和赵文举介绍起来,最近赤峰镇发生的事情。
自上次青云医馆一案之后,赤峰镇的居民老实了很多,近一个月,牢狱内没有增加人口。
“各个乡村呢?”赵文举问道。
“各级里正和里胥有提供一些报告,但都是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人员伤亡,没有重大伤残事故。”
李树白如实作答,很多里正里胥都是原来寨子的寨主提拔上去的,他有巫师的身份,这帮人都很配合工作,按照乡吏的要求,对各自的辖区管理得很好。
“镇里一些大户的小少爷,有没有闹事?”
“前几日倒是发生了冲突,李家和王家的大儿子在酒楼里打了起来,双方还算有分寸,只是打坏了一些东西,没有太严重的伤亡,王典吏派人过去,压制了事态。”
“有人死亡吗?”
“没有。”
“给人家酒楼赔钱了吗?”
“陪了。”
“给王典吏钱了吗?”
“什么?”
李树白有点没听懂赵文举的意思,又问了一遍。
“我说,给王典吏钱了吗?”
“大人,您说谁给王典吏钱?”
“那几个闹事的小少爷啊!”
“没有,王典吏是秉公执法,么有收受贿赂。”
“王典吏的月俸是多少?”
“每月六两银子。”沈经义插言道。
赵文举看了沈经义一眼,继续对李树白说道:
“这个事情,你记一下,按照最后赔偿的结果,你叫犯事的两家,额外再掏三成的钱,给王典吏,他自由处置。”
“这,大人,合适吗?”
李树白没有直接应下,他对赵文举的做法有顾虑。
赵文举没哟直接回答李树白合不合适的问题,而是问向沈经义。
“沈大人,按大卫律例,我这个做法,犯禁吗?”
“大人,大卫管不到这么细,明文律法肯定是没有说不许的,只要不引起民怨就好。”
“只是两家大户而已,不会有事。”
“可是……”
沈经义欲言又止。
赵文举看了他一眼,知道这是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要说,还得他给个台阶才能说。
这是说了怕出事,不说也怕出事,所以要风险均摊,让赵文举指示他开口说话。
这样子出了事情,问责时,就是两个人担责,而不是他沈经义的责任。
不是他该提醒的不提醒,也不是他说了不该说的话。
“有什么话,直接说吧,没事!”
“大人,这民怨的事情,不是说反对的人多,才是民怨,几个大户,也可以说是民怨……”
“什么意思?”
“三人成虎的故事,大人知道吧,而且这大户,可不是一户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