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历史不外如是 / 三十九.春秋是一部大书*齐书5

三十九.春秋是一部大书*齐书5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管仲没有让鲍叔牙失望,也没有让齐桓公失望,最关键的是,齐桓公没有让鲍叔牙失望,他听了鲍叔牙的话,重用管仲,重用到什么程度呢?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并且称为仲父,也就是叔父,干爹的意思,几乎什么事情,都让仲父来拿主意。
  这时候,鲁国心里有意见了,你不是说要把管仲带回去献祭么?怎么不单不杀他,还认他为爹啊,这可不是言而有信的行为,作为全天下礼教和信诺的最后坚守着,鲁国有必要干涉一下。
  国与国之间本来就是这样,看到对方贫穷落后的时候,就当看热闹一样,等到别人开始发展,就鼓吹敌国威胁论,鲁国眼前的齐国,就具有这样的威胁。
  于是鲁庄公就找个借口,整顿兵马,想要吓唬吓唬齐国。
  其实说起打仗,鲁国还真是没什么实战经验,天天谈文化与礼乐,做做样子而已,而齐国恰恰相反,从老爹齐僖公的时候开始,就从来没将这些虚头巴脑的文化放在心上。
  所以,鲁国还只是做做样子,齐国却真刀真枪就开始干了。
  关于这一次战争,管仲其实是反对的。齐桓公说,我刚刚即位,不希望经常有刀兵来骚扰我,鲁国想要打我,那我干脆先下手为强吧。
  管仲回答说,国家才刚刚有点起色啊,不宜大动干戈呢,鲁国只是虚张声势,不如派个人去斡旋一下?你当年在乾时打胜仗,那是鲁国根本就不想打而已,这一次恐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齐桓公不听,虽然拜了管仲为干爹,可是打仗这回事,你毕竟还没有打出点名堂来,不听,你就在家里好好守着,我带鲍叔牙去打。
  一开始仗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了长勺,在今天山东莱芜一带,这让齐桓公雄心勃勃,心中更加轻视鲁国了。
  小侄子啊,舅舅来了,你还不出来迎接?
  事实证明,以文化立国,虽然看起来军事不是那么强大,可是实际的潜力可是无与伦比的,鲁国从周公旦的时候开始谈文化,一直少经历战争,所以一开始没有战斗经验,可是这些人心中有信仰,有信仰就不怕死,就具备生生不息的战斗力。
  几千年之后,有一个小岛国也是军事和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号称三个月灭亡我们泱泱大国,一开始也是迅速而顺利,可是当大国苏醒过来,百万雄军和亿万民众一心抗战,打得小岛国深陷泥潭,欲仙欲死。
  这就是文化的底蕴和信仰的魅力,鲁国显然是先行者。
  在长勺,那个著名的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断,把齐军打得铩羽而归。
  齐桓公不服气呀,虽然有点悔不当初没有听干爹的话,可是已经活到这份上了,含着泪也得打完啊。既然一个国家打输了,我爷爷当年不是最擅长组织大家一起出兵吗,这一次我也来试试。
  郑国一直和齐国为盟,历史追溯四代,而新一代宋闵公正好想要结交齐国,爽快答应和齐国一起出征,还派出了自己的大将南宫万。
  这一次战争和第一次如出一辙,南宫万是一代名将,延续了摧枯拉朽之势,一直打到乘丘,在今天山东兖州一带。
  一个有文化的名族是可怕的,鲁国很幸运一直坚持着文化的传承,上一次出现了曹刿,而这一次又出现了公子偃。
  公子偃一眼看出宋国的军容不整,队伍散乱,认为他们是最好的突破口,一旦宋军被破,齐国就会自己回国,于是和鲁庄公建议,可是鲁庄公不听,他被南宫万打怕了,认为这个人是无法战胜的。
  公子偃不信,你不准,那我就私自出兵,让队伍蒙上虎皮,假装成为怪兽冲击宋军军营,宋军果然一片混乱,一败涂地,南宫万虽然勇猛,可是也抵不过那么多老虎啊,惊慌之下也成为了俘虏。
  这就是必胜的信仰和士人的精神,曹刿以低微的身份挺身而出,公子偃以高贵的身份亲身犯险,精神无论贵贱,有志者事竟成啊。
  齐国果然像公子偃预料的一样,看到宋兵败,也只能不甘心的挥军回师,打了个半途而废。
  齐桓公灰头土脸的回来,这一次对管仲是心服口服,于是后来所有的政事都交给管仲处理。
  管仲当然不是只会玩弄政治的主,也不是修身养性的书生,他的目标,是争霸天下,但争霸之前的首要工作,是休养生息,是增强自身实力,同时取得国际上的话语权。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的这句话认为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开展唯物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经济,三年之内不对外用兵,使国富民强。
  三年后,历史上发生了两件事,这两家事情给齐国的厚积薄发提供了机会。
  第一件事周僖王上位,要说周王在这个时候其实没什么存在感了,当年郑国和齐国都不将周王放在眼里,导致诸多诸侯国也没当这是一回大事。
  管仲却敏锐的看到了其中的机会,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他说周王乃是我华夏子孙,包括诸多的诸侯国,都是华夏正统,而少数民族的戎狄夷等,少数民族没有信用,经常侵略我华夏土地,掠夺我华夏财富,所以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创中华民族的辉煌……
  这话很受用,首先周僖王受宠若惊,这么一个大国依然奉自己的天子,赶紧发布诏令,齐国乃是我正统大国,是周室依靠的重要藩屏,如果有需要,周王室将全力协助,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身份那就给身份。
  钱和人是给不了的,给了可以征伐天下的身份,才是管仲的图谋。
  而此时其他的国家还没清楚齐国的图谋,他们只看到齐国因为尊重王室,所获得的尊重,又看到齐桓公提出的尊王,实际上还尊重了诸多的诸侯国,所以大家都很开心,齐国的国际地位大幅上升。
  第二个机会来自于宋国,宋闵公打了败仗,回家后很不开心,特别看不惯被俘的南宫万,经常用俘虏的身份来耻笑他,这南宫万是战场厮杀的主,不是什么好惹的神,一发狠竟然把宋闵公给干掉了,但自己又不是干政治的料,没能拥立一个宠信自己的公子,立的公子游不过一年就被干掉,自己也逃亡陈国。
  宋国大臣们新立的君主是宋桓公,而此时宋国正陷入内乱,宋桓公得不到承认。
  管仲建议齐桓公,借着齐国日渐强大的影响力,率先承认宋桓公的合法地位,同时请周僖王发布政令,给了宋桓公官方的身份。这一举措,使宋国从此对齐国死心塌地,同时表明齐国不仅仅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还付诸了实际行动,这一次大大提升了齐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
  国家强大了,该干什么呢?出兵争霸,四处征伐,还是结盟强大?
  管仲选择了后者,而齐国此时也基本上达到一呼百应的的地步了。
  齐桓公五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邾国等国在齐的北杏,也就是今天的聊城会盟,这一次会盟就是公开确定宋桓公的地位,与会的诸侯纷纷表示愿意服从齐国的领导。
  可是还有没与会的诸侯啊,受邀请的大国没有来与会,比如郑国和鲁国,这俩家实力强横,可没觉得要当齐国的小弟,齐桓公不高兴了,怎办?那就打吧。
  他对自己盟友们说,现在是周天子组织会盟,为的是确定宋桓公的官方地位,现在鲁国和郑国不来,我准备征讨他们,你们要与我共同行动。
  “鲁、卫、郑、曹故违王命,不来赴会,不可不讨,然敝邑兵车不足,愿诸君同事。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反正你齐国领头,我们国小式微,就在后面摇旗呐喊算了,于是大家表面上形成一致意见。
  可是关键时刻,宋国却先怂了,本来就是为了确定宋桓公的领导地位而会盟,那家伙也不知道哪里烧坏了脑子,听说要打鲁国和郑国这些大国,居然不打招呼带着队伍就撤了。
  这下子将齐桓公气得够呛,哥们出钱出力为你办事,你倒先溜了,叔可忍嫂嫂不能忍啊,出兵,必须出兵,先打你半个月再说。
  关键时刻,仲父说话了,他说,宋国跑是不义,是他不尊王命,大家自然知道是非曲直,如果去追他,就显得是我们的私心了,何况宋国远而鲁国近,且王室宗盟,不先服鲁,何以服宋?
  我们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去打打鲁国吧,宋国就让他跑去,怎么跑的,以后要他怎么跑回来。
  可是怎么打呢?鲁国这么大,这些盟国不一致,也不一定打得过啊,齐桓公显然还没从长勺和乘丘的失败中走出来。
  管仲胸有成竹,仗嘛,不是那么打滴,小子你学着点。
  打仗这件事,齐桓公这一次听了管仲的话,他们派兵灭掉了没有来会盟的遂国,这是一个邻近鲁国,以鲁国为首的小国家,软柿子嘛,打遂国不会有什么损失,于是几个盟国都出了力。鲁国一看,这战火都烧到边境了,而且这些盟国好像确实听齐国的话啊。
  管仲还是没有攻打鲁国,他使出了第二步棋,让齐桓公和姐姐文姜取得了联系,从祖宗父母说到亲情兄弟,从国家大势说到百姓民生……
  文姜是鲁庄公他娘,鲁庄公是在文姜的帮助下才当上这个君主,所谓妈妈出马,一个顶俩,齐鲁这一仗,最后说成了一场亲戚的聚会。
  齐桓公与庄公修好,刀兵不动,毕竟是自家亲戚好说话。于是大家在柯地会盟,也就是今天东阿一带,不过这一次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鲁国有一个将领叫做曹沫,估计算不上什么名将,反正打仗的时候没听说这个人。。
  不过这个人脾气可不小,也比较轴,鲁庄公都认舅舅了,关你一个武将什么事?
  曹沫偏不,居然在结盟仪式上,拿刀劫持了齐桓公,狠狠的刷了一回存在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