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历史不外如是 / 十八、一直乱到头的夏朝

十八、一直乱到头的夏朝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少康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从此夏朝进入了相对平静的统治时期。
  虽说炎帝与黄帝之时,东夷族与华夏族就已经具有了统一的基础,但从最高权力的获得来看,还是充满了残酷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也使两个民族处于分裂的状态,一直到少康时期。
  东夷族的虞思收留了流亡的少康,将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并且辅助少康重新取得天下,成为炎黄融合的有利契机,而推动这种契机成为现实的,是少康的儿子抒,也就是击杀寒戏的那个。
  抒被认为是夏朝历史上最像祖先禹的一位帝王,少康死后,抒即位夏朝,而他的最大功绩,就是调和东夷族与华夏族之间的矛盾,毕竟自己和父亲能够重新掌权,其中最大的功劳来自于东夷族的有虞氏,而他自己,更是虞思的亲外孙。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从抒的时候起,两族之间原本的间接敌对关系,不断为了掌权而争夺的故事不再上演,转而变成了民族的大融合,而虞思一族,也尊重夏朝的皇权地位,也从此开始,华夏族禹东夷族再也不分你我,在后来的历史中,各有掌权的时期。
  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而抒死后,其子槐即位,槐也是个英明的君主,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这些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全部向夏朝称臣,这就是九夷朝夏的典故,槐即位时,使华夏一统的局面更加稳定下来,夏朝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然而,槐也是夏朝历史上最后一位英明的君主,从他之后,即位的君主们再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相反,处于安乐之中的帝王们,不断挥霍着祖先留下的遗产,终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槐死后,他的儿子芒继位,芒死后,儿子泄继位,泄死后,儿子不降继位,这段时间相对稳定,也没有留下太多的故事给后人评说,所以说这些多半都是庸主,除了不降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之外,再也没什么声响。不降死后,让弟扃继承了王位。扃死后,儿子廑继位。廑的运气不好,当了帝王没多久就病死了,而这一次继位的却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堂兄,伯父不降帝的儿子叫做孔甲的人。
  这个孔甲在夏朝历史上算一个名人了,不过他的名气可不是促进民族融合,或者统一领土扩大版图这些文治武功,而是改变了夏朝传承下来的祭祀祖宗的传统,却改而信奉天帝,认为自己的大位和夏朝的繁荣都来自于上天的恩赐,而我们知道天帝是不可触摸的,为了表示自己是天子,能够和天帝沟通,他将鬼神巫蛊这一类旁门左道发挥到极致,在宫中供养和豢养的,大部分都是巫师,在那个时候中国道教还未起源,而佛教更远远没有开始传承,所以这些巫师多半都不是正道之人,投了孔甲所好,得到了崇高的地位。何况,孔甲好淫乱,将好好一座宫殿,变成淫乱和求神问卜的污秽之所,对于方国部落和臣子军民们饭围绕不闻不问,此时也就使各夏朝的宗室权威受到挑战,直接促进了夏朝后来的灭亡。
  从孔甲起,夏朝对于方国之间的约束力越来越小,虽然此时方国们并没有对夏朝提出直接挑战,但国与国之间的内乱不断,整个政权支离破碎。孔甲死后,他的儿子皋继位。皋死后,儿子发继位。这两个帝王都没能做出什么成绩,国家愈发混乱,而最后一根稻草,则来自于发的儿子,夏朝另外一个著名的君主,桀。
  亡国之君,未必是没有能力之人,夏桀、商纣、隋炀、明崇祯等,这些人都具备超越一般人的能力,或是武力超人,或是勤勉不息,或是天资聪敏,然而,一个人其实是不足以改变天下的,对于事情的发展,我们只能用回天乏力来形容。
  而夏朝的最后一任继位者,有了一个特别的称号,暴桀。也是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个暴君。
  我们说的暴君和庸君、昏君还是有区别的,虽然暴,但或许并不晕,事实上,根据记载,相对上几任帝王而言,桀不仅聪明,而且勇武,如果他好好干,或许还真能够挽救夏朝于危亡。
  夏桀的本名履癸,桀是商汤给他的谥号,意思是凶猛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其实就是桀一生的写照,从孔甲开始,皋、发都没能有什么作为,而夏朝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个文武双全的桀的身上。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桀的头脑的勇武,并没有一丝用在治国理政之上,而只是让他无比膨胀,认为自己是不可战胜之神,所有一切都率性而为,自然听不进任何劝诫,在他的身边,忠臣是不可能被重用的,因为他们总会反对君主的不当作为,但是小人却如鱼得水,因为他们准确的把握了君主的喜好。
  夏桀的喜好只有两个,好酒色,好杀戮,而他就在这中间找到难以言说的快感。
  不可否认,桀是个很懂得享受的帝王,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建造了华美的宫殿,整日寻欢作乐,并派出亲信四处搜罗,无论奇珍异宝,还是俊男美女,只要是他看上的都逃脱不了,其手段无非是巧取豪夺,不一而足,他自己就沉迷宫中享乐,经常数月不理朝政,国家日渐荒废,分裂内乱不息,而几个大的方国开始对夏朝虎视眈眈。
  应该说,夏朝历经几代还没有亡国,国家内还是有一批贤臣在起作用,启代表性的人物是终古和关龙逄,然而这样的贤臣辅助治国,在夏桀这一代也走到了尽头。
  终古,夏朝老臣之一,夏桀时期的太史令,太史令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撰写发布文书、记载史实、负责祭祀等,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官位,其主要职责还是史官,而终古就是中国历史之上第一位留有名字的史官。因为记载了太多历史上兴亡的实例,终古很清晰的看到夏桀这样的做法有亡国的危险,于是便向他进谏,准确的说,应该是犯言直谏。
  进谏的过程并不是那么愉快,终古是抱着夏朝的法典,哭着规劝夏桀要继承祖上的德行,而改变目前实行的暴政,改变自己的言行,做一位有道的君主。我始终认为,终古这一次劝,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的心中甚至已经知道夏桀根本不会他听从自己的规劝,不过是尽自己作为夏朝臣子的本分而已,哭着劝完了,夏桀不听,而终古一转眼就投奔了当时较大的方国,商国,被商国的君主汤引为重要的臣子。
  所以终古虽然是一个明臣,却并非一个有始有终之人,而另一个忠臣关龙逄就不是这样子了。关龙逄,三朝老臣,从桀的祖父时代就服务于夏朝,对夏朝有着深厚的感情,眼看着夏桀闹得越来越不像话,国家日渐衰微,他也曾多次进谏,而夏桀始终不听,此时他却没有像终古一样抛弃夏桀而去,而是准备用自己的生命给夏桀最后的警告,这次进谏在后来的历史上也有了定义,叫做死谏。
  进谏的时候,关龙逄带了一件东西,叫做黄图,黄图是什么呢,就是描绘着国家的地理山川、祖宗陵庙、宫殿朝堂等的一幅图,代表的就是整个国家,这个应该算是夏朝祖传的东西。他带着这个东西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天下虽然尽在掌握,可是却也可能由一手毁灭,而您还在这里寻欢作乐,为了一己私欲而横征暴敛,不理朝政,这是国家将亡的征兆。
  关龙逄知道夏桀聪明,于是献上黄图,看看夏桀什么反应,能不能从中悟出自己的苦心,可是他失望了,夏桀收了黄图,还像没事人一般继续纵酒享乐,并若无其事的打发关龙逄回去,看到这一切的关龙逄彻底失望了,指着夏桀骂了一顿,具体骂的什么不清楚,但估计是很难听,因为这次骂人的结果就是,夏桀暴怒,杀死了关龙逄。
  这一次死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再也没有人敢直言夏桀的过错,贤臣们都开始独善其身,即使是后来商汤的开国大臣伊尹见到夏桀时,也不敢直言其非。而这次进谏,更成就了两个人的名声,关龙逄的忠义之名和夏桀的暴虐之名。
  夏桀并不是糊涂人,我想关龙逄和终古之人所说的危机,难道他自己不知道吗?不,他是清楚的,可是他无法拒绝小人在旁的那种甘若醴的满足感,以及沉溺于美酒佳人之中的快感,而且他迷信自己的强大力量,对待一切有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人和部落,他都采取扑杀的手段,希望借此能够维持自己的统治,维持这种享乐至死的快乐时光。
  而让夏桀感到快乐,荒废朝政最重要的人物,是一个叫做妺喜的女人。我们知道夏桀的生活穷奢极欲,而又不事生产,所以夏朝的国力很快无法支撑他的挥霍,于是只能加大对方国进贡的要求,而他本人又德行浅薄。与此同时,有一些方国发展得国力强盛起来,国家富裕,对于夏朝的无理要求开始抵制,而中间所爆发的矛盾,最终就通过战争来解决。
  夏桀的武力是举世公认的,对待这些方国部落还是有很强的杀伤力,当时有施氏国,就因为不愿意纳贡而首当其冲,虽然有施氏的力量也比较成熟,但毕竟不是夏桀的对手,经过激烈的抵抗,有施氏败下阵来,面临亡国的危险,关键时刻,有人知道夏桀好色,而有施氏的女儿妺喜恰巧是一个绝世美人,所以他们用献上妺喜换得了夏桀的退兵,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和亲记录。
  妺喜这个人,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我们的文学水平有限,但也至少看得出这个美丽可人的女子我见犹怜,何况好色的夏桀。而夏桀也很满意,不但抢夺了财产,还抱得美人归来。
  妺喜其实还算幸运的,因为不管夏桀如何残暴,对待她确是一番真心,自从有了妺喜,夏桀更加不将朝政当做一回事了,与妺喜终日寻欢,甚至为此还斩杀了忠心耿耿的老臣关龙逄,只留下一个专门逢迎自己的小人赵梁,度过了一段没有人打搅的舒心日子。
  有人向夏桀举荐了一个贤人叫做伊尹,伊尹用尧舜禹的行为来劝说夏桀,夏桀却自豪的说,我便是天上的太阳,什么时候太阳不再升起,我的朝代才会覆灭。伊尹劝说无效,离开之间,他听夏朝民众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毁灭,我愿意与你一同灭亡,以此表达对于夏桀的厌恶。由此,伊尹看到夏桀民心已失,敏锐的感觉到其中的机会,便转投另外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商,受到汤的重用。
  而伊尹投商的时候,还带来了一件重要的礼物,确切的说,这个礼物是一个承诺,因为他在夏朝结识了妺喜,并且巧妙的利用了有施氏与夏之间的矛盾,说服妺喜成为了自己的间谍。
  妺喜曲意逢迎,最宠爱的枕边人成为时刻算计自己的间谍,夏桀却蒙在鼓里,妺喜喜欢听娟撕裂的声音,夏桀就全天下搜罗娟匹;妺喜喜欢看有人在酒中醉倒,夏桀就造酒池让人在里面划船;妺喜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夏桀就脱下朝臣们的衣冠给她穿戴。就这样挥霍着夏朝的财富和臣民们的尊严,有人说这是妺喜故意为之,目的就是消耗夏的国力,也有人说是夏桀太过宠爱,终于红颜祸水。
  历史迎来了爆发的一天,在伊尹的支持下,汤于是起兵统帅诸侯,伊尹誓死追随,对夏朝发起了攻击,为此,历史上有一篇著名的汤誓,全文不长,试录如下: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这是一篇动员令,我们记得启伐有扈氏时候,也写过一篇类似的动员令叫做甘誓的。汤誓的基本意思大概也是这样,夏朝已经失德,并不是我要以下犯上,而是天命我去征伐,去惩罚夏桀的罪过,而希望对大家和我共同行动,我会重奖有功之臣,而惩罚那些不出力的人,决不食言云云。
  总之,还是借天命,这是古代战争的套路,讲究师出有名。夏桀的朝廷已经很腐朽了,军备松弛,面对商汤的联合大军,连连失利,然而战报却都被赵梁和妺喜隐瞒了下来,直到兵临城下,夏桀才收拾残兵,一路逃到鸣条之野。
  仓皇四顾,夏桀此时才发现身边已经跟随者寥寥,因为自己不修德行,忠臣们杀的杀,逃的逃,已经没有能够分忧之人,那个时刻跟随自己的赵梁早已不知去向,身旁的兵士们已经疲惫不堪,而且看起来也并不怎么服从自己,唯一让自己稍感欣慰的是,妺喜始终不离不弃,他依旧不知道妺喜曾经出卖过自己,耗尽了国力,将自己的情报送给伊尹,他只知道这个自己最爱的美人,到最后也没有抛弃自己。是的,战争已没有胜利的机会,但人生毕竟不会完美,临死之前,有美人相伴,此生已足。
  没有经过太多的抵抗,夏桀就与妺喜一起被俘虏,而后流放到南巢,第二年,夏桀与妺喜死在了那里,生死相依。
  夏朝从此灭亡,从启建立,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孔甲乱夏,夏桀亡国,历经约500年,兴衰故事荡气回肠,而华夏之称谓,也是从夏朝正式开始,因为它完成了东夷族与华夏族的大一统。。
  现在有人质疑夏朝的存在,认为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认为所有能够证明夏朝的东西都是后人所做,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伪作,甚至夏这个字都是后来才造出来的,也有人力求证明出土的商代之前的遗址,已经具备了宫廷的特征,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这一切,只是因为没有出土过类似于商代的卜辞之类的文字资料,或者,夏朝没有这些传统习俗,毕竟已经几千年过去,也或者,还等待时间来验证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