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历史不外如是 / 十二、曾经以为禹不是好人

十二、曾经以为禹不是好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作为一代伟人黄帝的直系子孙,拥有一个祖先封予的部落,有一个深孚众望的能干父亲,禹的儿童时期想必是相当幸福的,基本上可以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果不出意外等到父亲退位之后,他将成为部落的首领,并继续此路而延续下去。
  可是这一切戛然而止,因为他的父亲鲧接受了一道嘱托。之所以说是嘱托,我认为尧和鲧之间有着更为深刻的谈话,来自东夷族的舜已经获得朝堂的大部分权力,尧迫切希望一个能够拥戴丹朱的可信赖之人来制衡,而作为尧的族叔,鲧在这个时候进入到尧的视野。
  我相信禹在后来也问过父亲同样的话题,鲧的回答应该是这几个字——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继承了黄帝的文化基因,为了黄帝的传承正统,纵然千难万难,至死却不能退缩。
  鲧站了出来,因为要能进入到权力核心,他需要先证明自己,如今再也不是尧帝一言堂的时代了,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个最难的也是最功业千秋的事业挑战,无论尧还是鲧,他们都迫切需要证明自己,而这个事情就是治水,一个从女蜗时代就没有能够完全征服的挑战。
  结果我们都知道,他们失败了,在羽山之上,悲壮的英雄鲧失去了生命,而尧则在朝堂之上彻底失去了权力。而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尧甚至连为鲧争得最后的荣誉都无法做到,鲧从此成为了反面典型,一直传承至今方才偶然有人提出质疑。
  而从鲧离开家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主角禹就已经永远的失去了父亲,那个在艰难的环境之中教会他如何斗争,在惨烈的丛林教会他如何生存,教会他说话穿衣作战的父亲。
  甚至,他最终也没能挽回父亲的名誉,却讽刺的成为父亲的对手,他越光辉无限,父亲就越渺小不堪。
  他亲眼看着父亲被流放,却还要微笑的接受父亲留下的摊子,接下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父亲为之丢掉性命的任务。他只能接受,他将这一切都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即使这看起来那么像是一个陷阱。
  胜利,或者死亡,禹无从选择。
  作为黄帝子孙,他心里还有着更伟大的理想,这个理想绝不仅仅是成为领导者,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想要改变世界,这一点,从他后来对待治水这件事情上的态度而言,绝对没有虚假。
  所以很多人在分析为什么禹会不理会失去父亲的悲伤情绪,从而接下这一副重担,我觉得有三个原因,其一是没得选择,这是一道无法选择的军令,即使是悬崖也得往前行;其二,他的理想与悲悯,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情怀;当然还有其三,他埋藏在心里的事情,都需要走上权力额绝对巅峰才能解决,而在这之前,他同样需要证明自己。
  禹还在新婚燕尔之中,妻子和他结婚刚刚四天,父亲逝去,部落群龙无首,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走上治水之路,这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这一步的艰辛,即使他心中有着信心,也没有料到会如此艰难。
  父亲水来土掩的方案已经证实不可行了,这就是宝贵的经验,看来善于总结和思考一向是禹的优点,所以他选择了截然相反的另一条路,疏通河道。
  古时候疏通河道可不像现在机械化操作那么简单,也绝不仅仅是将河底的淤泥挖空就可以,他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将河道拉直,再也没有阻碍而一泻千里,按照后来人的说法,就是开凿运河。
  而舜似乎对于禹也并不是那么放心,当年尧在舜的身边安插人协助,同时应该是考察,这一招舜很快活学活用,禹的身边也有两个得力的助手,伯益和后稷,有人不同意,认为伯益和后稷是禹带来的人,但从后面的事情发展,传说舜将大位禅让给伯益一事来看,我认为这是不经过思考的结果,主人得不到禅让而助手得到,只能说明一个结果,这个助手是早就选定的人。
  抛开后面的权力斗争不说,这两个助手也实在是精明能干之人,能力很强,而且对待事情很负责任,绝不是后来朝代之中那些只管政治斗争,专打小报告不干实事的小人。
  ”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吞没一切,我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和肉食……”
  这是禹对答舜的询问时候所做出的回答,可以看出伯益和后稷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看出禹治水的思路,这段话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甚至可以看出禹的用心,不仅仅是治水,而在治水之时,其实他已经将治国理政的思路融入到里面,将赢得民心的思想贯穿其中。
  以舜之英明,他不可能看不出禹的想法,不过目前他似乎并不关心,这里有矛盾,按照尧舜权力斗争的观点,作为尧的族弟,禹如果成功那么对舜会有很大的影响。
  但我们看到舜很自信,或许一方面自信自己的能力与声望,另一方面自信自己的人格魅力会征服禹,在此时他或许并没有考虑禹会在未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他的心中,目前能有资格做对手的只有尧,禹不过是尧的一个支持者而已。
  何况,舜心怀天下苍生之念,治水成功这一功在千秋之事,是万民福祉之事,不以私废公,这就是舜的胸怀,对于禹治水他全力支持,而且应该给予了绝大的权力,因为在治水的过程中,需要各地部落首领的全力配合,需要征调民夫,凭一个部落首领的大禹显然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我们看禹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诠释了治水的思路,而实际上,他付出了十三年的青春。如果加上父亲的九年,整整二十一年,他们父子接力才完成华夏史上最宏大的水利工程。
  他的妻子涂山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禹听到儿子的哭声,却没有办法回家看一眼,心里一定在暗暗发誓,等到这一切成功,我一定给你一个最为远大的未来。这个生下的儿子叫做启,很显然,禹最后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连续三次,禹过家门而不入,将一门心思都扑在治水之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他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而治水的第一步,其实是开山,就是拉通河道,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在古书之中还有很多山,基本上覆盖了今天的黄河流域,这些山的名字有些已经不可考了,我们只要知道总之就是非常多就行了,其中太行、王挝二山,就是愚公移山的那两座,而这个寓言故事的源出,应该就是大禹治水。
  我们是否经常听到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来源也出自于大禹治水,关于引水,能够顺利导出是不会去挖山的,除了太行山、王挝山之外,其他的都是顺着山势的走向,而到了龙门山之时,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禹选择了一处比较好挖的地方,凿开八十余步宽,让水流通过这里,而此地水流湍急,落差高,就是鱼游到这里之后都难以继续往上,堵住河道之中跳跃,传说从此地跳上便化为龙。当然,有没有化为龙我是不知道的,不过这里的险峻,确实天下少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水出龙门之后,就开始缓缓流荡,这里是禹遇到的最后一处难关,而从此以后一路坦途,无论是治水,还是其他,用十三年的努力,换来两岸百姓的平安富足,禹的功绩从此与尧天舜日并称,而万民景仰,百姓拥戴,声望倍增,应该算是对他这么多年辛苦最好的褒奖。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各地的部落首领和百姓们都曾经和他并肩与洪水作战,在过程之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有益。
  黄帝战胜了蚩尤,获得的拥戴一时之间超过了炎帝,而历史在他们后人身上看来又会重演一次,黄帝的后人禹,声望达到顶峰,好像再一次超越了舜,对此,我想舜是不安的,但他此时的心里,始终还是相信自己拥有绝对的优势,依旧是国家的真正主人,毕竟这么多年来如履薄冰,以民为本,所建立的功勋比尧帝也不遑多让。。
  何况舜低估了禹的雄心,所以禹虽然取得了胜利和声望,却依然低调的忠诚于自己,也没有向尧帝示好,只是尽着自己的本分,甚至直到尧帝驾崩,禹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动,这让舜很放心,也赢得了他最大的信任,可是他远远低估了这个潜在的对手。
  野心越大,就越低调,而这种对手永远是最可怕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