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历史不外如是 / 八、黄帝完成理论意义上的统一

八、黄帝完成理论意义上的统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涿鹿之战的战场在何处,至今仍未有定论,《逸周书》所谓“中冀”,或为冀州中部,大体约在靠近今冀鲁豫三省接界地带的河北境内。
  这里依旧是炎帝的统治,可是他发现自己已经做不了这片土地的主人,蚩尤兵临城下,他无力抵抗求救于黄帝,可是黄帝好像也不是蚩尤的对手,江山面临易主的危险。他的想法是对的,这片江山将不再属于他,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接替江山的,却不是面前那个凶神恶煞的蚩尤,而恰恰是身边这位盟友黄帝。
  黄帝是什么人,我们今天有了统一的认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除此之外,他是一位伟人、圣人,贤人,当然也是一位好人,这一点从他执政的表现而言基本可以确定,但是,好人并不代表不争夺权力。或者是为了打破坏的权力,或者是希望能够获得权力去做更多的好事,当然更多的人会喜欢权力带来的满足感,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权力的诱惑自古亦然,对于黄帝而言也是如此。
  可是通往权力的巅峰,他还面临多道障碍。
  那个时候部落众多而分散,当然还没有开始城市化的进程,第一道障碍就是这些分散的小型的部落。不过这并不困难,所谓的部落,在拥有军队的黄帝面前不堪一击,他们的首领发现在野外生存的技能和捕杀狩猎的能力,在先进的武器和战法面前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很快,黄帝扫清了这一切,不需要杀太多人,只要将几个大的部落征服,其他的自然会跟风归附。
  炎帝当年用智慧和贡献获得的部落认同与尊敬,黄帝用了一个最快和最直接的办法。
  第二道障碍是蚩尤,一个几乎在战斗力上超越自己的对手。
  蚩尤绝不仅仅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他所发明的武器甚至比黄帝的还要先进,而且以勇气激发队伍战力的战术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以往他遇到的对手几乎都是一触即溃,而且从传言来看,蚩尤是残暴的,这才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被划为反派人物,当然这个定论还很有些争议。直到他遇到了黄帝,以及这一群看起来很弱的中原子弟,九战九败,不堪一击。
  所以他的眼中还没将任何对手放在眼里,我不知道他战斗的动机,是为了占据中原更适宜耕种的土地,还是劫掠中原丰厚的粮食和物资,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答应了黄帝,答应了中原决战。
  我相信当时的战争中是没有什么诡计的,在那个依然是以力为王的时代,中原大战一触即发,在一个叫做涿鹿的地方。
  那一天风沙很大,在古时候的战争中天气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很多时候会成为故事的主角,比如看到一阵妖风,便能断定有人要来劫营,比如吹断了旗杆,便能知晓战争的胜败,也比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那一天的风沙很大,按理说在水土保持的很好的远古,不应该有那么大规模的风沙,所以在故事中流传蚩尤请来了风神相助,不过我想到的是,中原已经开始进入真正的农耕文明时期,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而战斗发生的时候恰好是冬季,这个没什么好怀疑的,今天北方的沙尘暴大多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所以二者在风沙之中相遇了,相互不知道对面是怎么部署兵力,而战斗,基本也只剩下近战一途。
  那一天的风沙很大,蚩尤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他的队伍是恰恰更勇猛更适合近战的,对于没有阵型的敌人而言,不啻于一场噩梦,虽然自己的视线也会受影响,但一旦接战,胜利便属于更勇猛的战士。
  那一天风沙很大,蚩尤胜券在握,可他万万没想到,这对他而言可能是幸运日的时候,或许恰恰是黄帝所精心选择的日子,因为一个神秘的战场装备,指南车登场了。
  没必要在混乱之中与勇猛的对手争夺一时之长短,因为指南车的存在,指南车据说是能够指引方位的车子,这在风沙之中黄帝具有能辨明方向的优势。当然现在有争议说指南车或许就是一种战车,无论如何,因为有车的存在,黄帝列阵了,他对于方向的掌握或者战车的冲击决定了战争的胜利,也许在小地方蚩尤获得了暂时的上风,但对于整个战场而言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
  等蚩尤回过神来,大势已去,分散的战士如论如何努力,如何勇猛,也无法冲动已经布好阵势的大军,中原的军队本来就比少数民族要多的,所以蚩尤只好败了。
  败则败矣,胜负常事,回去收拾好残兵,再发展个几年,必可再争一日之长短。然而这一败,便已经无法翻身,以蚩尤的性格,决不能忍失败之辱,我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传说蚩尤在这一战中,没有逃,而是战至最后一刻。
  悲壮,因为首领战死,少数民族的彪悍民风决定了大部分人共同赴难,也许很多时候并谈不上舍生取义,只是不愿意苟且,所以这些人是悲壮的,但终究无法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历史上不断发生相似或者相反的一幕。大概几千年之后,一位同样不愿意苟且,同样被封为战神的人物自刎于乌江,留下无数的嗟叹,一位苟且卑微的卧薪尝胆者,最终获得了霸主的地位,这一幕,无分对错,只有选择。
  黄帝胜利了,这就是结果,他的声望开始超越炎帝,成为一位战无不胜的英雄,成为诸多部落信服的首领。毫无疑问,在杀死了蚩尤,赶跑了他的少数民族军队之后,炎帝是高兴的,但高兴之中似乎有隐忧,因为他所邀请的这个援军,好像没有回去的打算。
  终于要摊牌了,黄帝看清楚了炎帝的实力,也彻底认识到自己的强大,对于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而言,权力是不能缺少的,于是黄帝想要谋求更大的权力,对于这一段历史,后世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炎黄二帝击破蚩尤后,二族合并,成为炎黄始祖,黄帝定居陕西,而炎帝则去了蛮荒之地,另一种说法是,炎黄二帝之间有一战,炎帝败而黄帝胜,中华大地从此进入了黄帝的统治时期。
  我倾向于第二种,因为二族合并,那也是各回属地,而炎帝的中原区域又怎会让给黄帝,自己却开始流浪呢,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被流放了。后世为了体现炎黄的伟大,不能说得那么直接而已。
  其实当时的争夺,在今天看来并无太大意义,按照炎帝居姜水,黄帝居姬水的说法,也就是陕西那么几个县的大小,但在当时,代表的是文明的正统。就是这么一小块地方,炎帝、蚩尤、黄帝三个全国最强大的神人,争夺不止,夺的不仅是地盘,还有传承。
  炎帝的实力绝对比自己弱小很多,然而黄帝要战胜他,却绝不是仅凭实力,还要名正言顺,从战胜蚩尤开始,黄帝的名已经正了,可是炎帝毕竟是天下共主,还有很多部落的拥戴,而我们知道黄帝最大不服从的部落,一般选择的是征服,除非,炎帝能够主动让位。
  炎帝看起来好像并没有让位的意思,放弃手上的权力和既得利益是很不可能的事情,一直到今天我们发现都是如此,但从后人的记载中禅让说却占了上风,是炎帝认为黄帝比自己更适合当天下之主,所以将位置主动挪了出来,以利于天下发展,然而这注定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一个想要,一个不让,我们看黑社会的火并,大部分时间是晒马,也就是展示实力,实力弱的自当认输,如果实力相当又互不相让,才会以战定胜负。
  炎帝明明很弱,却不认输,这不符合江湖规矩。
  黄帝只好很无奈的选择了对待其他小型部落的办法,武力征服,我们知道黄帝的军队是很强大的,刚刚战胜了几乎无敌的蚩尤,想来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以炎帝的实力,自可一荡而平。
  黄帝判断得没错,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然而,他看来并不知道黑社会的江湖规矩,敢于一战的,其实实力往往在伯仲之间,绝不是他看起来那么不堪一击。
  阪泉之战,传说这一战打了三年,一开始的时候甚至是炎帝占据了上风,因为这个看起来很弱的对手,其实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与蚩尤之战,黄帝军为主力,而阪泉之战,黄帝这才发现炎帝的真正主力。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这就是黄帝的实力,一支堪称独孤求败的联军。
  可是他似乎忘记了炎帝的外号:炎为火神,烈焰轰天。野兽派联军最怕的是什么,答案是火,炎帝的火攻使黄帝手足无措,以若不是指南车在烟雾弥漫之中准确的指明了方向,使他安全撤离,恐怕今天的历史就不是这么写的了。
  第一战,炎帝胜,黄帝暂避其峰。
  幸好这个地方叫做阪泉,泉者,水也,水可克火,这里对黄帝而言,占据地利之势,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
  黄帝取阪泉之水,而灭了炎帝的火,战场终于恢复了正常,三军奋进,六部扬威,失去了火的优势,炎帝与黄帝的军队正面相遇于战场之上,黄帝之军刚刚战胜了蚩尤,气势正旺,而炎帝之军在战场上保存了实力,而以逸待劳,这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然而结局又一次发扬了搞笑的精神,平局,各有死伤各有进退,没分出胜负来。
  第二战,平手,双方各自安营。
  原来炎帝的实力这么强,原来他一直示弱于己,我想黄帝这时候是不是有那么一丝后悔了。
  后悔是没有用的,这一战无可避免,即使不在今天,不在此地,天无二日,一山不容二虎等等等等,随便怎么说都行,只要成为天下的主人,任何努力和牺牲都是值得的。
  只是战争,没有必胜一说,黄帝终于明白这一点,何况他与炎帝,都是仁慈之主,看到这战场上死伤无数的子民,心中依然会有些不忍,于是第三战,以一种比较戏剧化的形式展开。
  在话本演绎小说中,经常有一种情节:无知小儿,你识得我阵势否,可敢来攻?然后一位将军等对方摆好阵势,军师按照阵势的弱点,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哪里进哪里出安排好,一战而破,我怀疑些炎黄这第三战的是不是这样的话本作家。
  炎帝死守营寨,以山崖为屏障,黄帝并不强攻,而指挥大军日夜操练阵法,星斗七旗战法另炎帝大开眼界,三军心神往之,如此三年,黄帝军队日渐强大,而炎帝则慢慢放松了警惕,终于一日阵法练到精彩之处,炎帝官兵正聚精会神的学习研究的时候,黄帝从山崖下挖地道偷偷的摸了进去,将炎帝生擒。
  第三战,黄帝胜,擒获炎帝。——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二者分宾主坐下,这一次,黄帝是主,而炎帝是宾了,黄帝陈述了自己将要治国的策略,而不断推崇炎帝的本领和仁德,假意要将主人之位返还,表示自己只是代兄长平乱。炎帝自然惶惶恐恐不敢应承,又感慨于黄帝如此客气,心服口服的表示,您才是最适合的主人,我愿将大位相让,只求一立身之地,和百姓一起种种地心愿足矣。
  天下就这么定了,炎帝发文,表示自己年老体衰,而黄帝春秋鼎盛,仁德无双,我愿以首领的位置相让,你们要像追随我一样服从新的领导,相信他一定能够带领大家走向辉煌……
  既然让了位,那自然就不能留在这里了,不然大家将要去朝拜谁呢??
  黄帝毕竟是仁义的,天下之大,任由炎帝选择,只是我没有理解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蛮荒之处,呵呵。从后来看,炎帝至少到过五个地方,湖南株洲,山东曲阜,陕西宝鸡、河南商丘、山西晋城……因为这五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陵墓,以及还有无数的地方在争取,在流传,至于当时原始社会如何在这几千里的地方留下足迹,炎帝是如何分身有术,那我就不清楚了。
  中华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以王权和集权为核心的英雄的时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