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燕军前阵的士兵向两边分开,燕太子丹骑一匹神骏白马,来到阵前与廉颇相见。
说到阵前叙话,其实燕丹的内心是拒绝的,燕军优势这么大,一波A上去就完事了。
然而世事往往不遂人愿,在朝堂上他是太子,比廉颇的地位高,但现在是在战场,他们作为主帅,廉颇是兵家前辈,说要打前聊一聊,他也只能乖乖过来。
心里这个膈应啊。
两人相见,燕丹拱手道:“廉将军,多年未见,风采依旧,可喜可贺。”
廉颇苦笑:“太子年纪轻轻就能统领百万大军,实是后生可畏啊,颇不如也。”
燕丹谦虚道:“全靠三军用命,举国同心,非丹之能也,将军召丹相见,必有教我。”
廉颇道:“教你没有,杀你倒有。”
说完不等燕丹反应过来,一催胯下战马,赶上前来,猿臂轻舒,就将燕丹拎过来夹在腋下,急匆匆往赵国本阵便回。
要说燕丹也练过武艺,却哪里是廉颇这沙场宿将的对手,竟被一招制服。
燕人尽皆愕然,都没想到素来德高望重的廉颇竟能干出这等不要脸的事来,一时都反应不及。
赵军这边却早有准备,趁机掩杀过来,掩护廉颇撤退,毕竟这是他们自己就定下的策略,焉能没有准备?
退路被断,廉颇自然也得了消息,虽然为了维持士气,还瞒着手下的士兵,但是败局已定,廉颇不得不使出这种不光彩的手段了。
他也是被逼得急了,拼着老脸不要,也要以燕丹为质,将这二十五万军队带回邯郸,否则没了军队,赵国拿什么在这乱世之中立足?
此战过后,世人皆知廉颇乃是厚颜无耻背信弃义之辈,一生征战攒下的名声毁于一旦,就算是赵孝成王亦不敢留他继续领军了。
但是他不后悔,不如此,无法带领大军生离燕地,为了报效赵国两代大王的信重,连性命都可以不要,何顾区区名声呢。
但是偏偏却有人不同意他这么干。
眼看着就要与前来接应的赵军会合,马前却突然蹿出一个蓝色的身影,谁也没能看清他是如何一眨眼的功夫就从瞭望塔跑到阵前的。
陈默喊道:“将军请留步!”
廉颇大惊,但现在转向已来不及了,好在他也是个骑术精湛的,忙一夹马腹,那马纵身一跃,就从陈默头顶跳了过去。
陈默举剑一捅一划,那可怜的马儿就被开膛破肚,心肝脾胃肾肠子等物稀里哗啦的散了一地,浇了陈默满头满脸。
待落地时,已是一匹死马了。
廉颇纵使骁勇善战,毕竟是一员76岁高龄的老人了,身手早没了年轻时的灵活矫健,马失前蹄之后,被掼在地上半天仍缓不过劲来,与之相比,燕丹的武艺虽多有不如,但仗着年轻,还是奋力爬起,感激涕零道:“今日若非有马统领在,丹恐成燕国罪人矣。”
陈默扛起仍迷迷瞪瞪的廉颇:“若是任人将你在我面前掳走,我这护卫统领还有何面目干下去?赵军就要杀来了,还不快走?”
眼看着陈默扛起廉颇跑了,燕丹亦跟着翻身上马,匆匆忙回归本阵。
说时迟那时快,陈默已经俘虏了廉颇回来,燕军这才如梦初醒,纷纷在各自将军的带领下向前冲杀。
自家主将加太子差点被人在眼前掳走,燕军上下都是怒火中烧,同仇敌忾之下,自然爆发出成倍的战斗力。
赵军这边则完全相反,主将廉颇耍起了不入流的阴谋诡计,若是成功还好,结果不但诡计失败,就连他自己也给捐了进去,不由士气大沮。
本来就兵力悬殊,现在更是此消彼长,尽管乐乘试图力挽狂澜,却终究加入赵军时短,不能服众,回天乏术。
燕军就连回到城里埋伏的二十万预备队都没用上,仅前两波的75万人——仍是赵军的三倍——就杀得赵军溃不成军。
于是当燕军喊出投降不杀的口号之后,赵军很快就弃械投降了。
打不过就投,这在战国时期是很常见的事,获胜的一方通常也不会赶尽杀绝,反而会优待俘虏,当然这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而是为了向战败方索取大量的赎金。
所以赵军投降也就不是很难理解的事情,只要对手不是白起就好,反正赵国没有多少军队了,大王肯定愿意出钱赎回他们。
嗯,不慌。
接收俘虏这种工作自然轮不到燕丹亲自去做,但他也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办,那就是宴请廉颇和乐乘。
没错,春秋战国时的战争就是这样,双方打完之后坐下来喝一杯,胜者就可以大声嘲笑败者的战斗力了,败者认输说一句你真厉害,然后胜者放人,败者回去苦练一波再想办法打回来。
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这个情况在春秋以前很常见,那时候大家都是亲戚,只是在周室手底下混日子而已,不可能真的灭掉谁,自然打来打去就跟过家家一样了。
进入春秋战国之后,由于周室的影响力急剧衰落,就出现了真正的诸侯吞并,战争的目的就从教训对手变成了吞并对手,残酷性直线上升。
但是很多传统还是流传了下来,比如战后的宴会。
宴会的地点仍在昨天的太子府里,因为其他将军还要接收和弹压俘虏,宴会的规模不大,参加的都是双方的主要将领,燕国这边有太子丹、栗腹、卿秦、燕风、徐夷乱、剧辛等,陈默虽然资历尚浅,却因为阵前勇救太子丹并俘虏了廉颇的功绩,荣获一席之地,赵国这边则只有廉颇、乐乘和乐间三人入席。
赵国这仨人没一个想参加的,但他们现在是败军之将,却是身不由己了。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胜者嘲笑失败者的环节。
燕丹首先发难,却是举杯来谢陈默,阴阳怪气的道:“今若非马统领舍命相救,丹险为奸贼所乘,第一杯,为马统领贺。”
众人哄笑。
廉颇一张脸皮涨得发紫,但他犯了兵家大忌在先,被骂做奸贼却是无话可说,只好闷闷的喝了一杯苦酒。
陈默想起之前廉颇为了不撞上自己,特意跳到空中,这才给了自己可乘之机,虽然自己不怕他撞,终归是一片好意,而且这老爷子76岁了,万一气出个好歹来,可是要折寿的,于是替他解围道:“廉将军为国任事,宁将自己一世英名置之度外,为臣之忠,在下深感佩服,请满饮此杯。”
众人一惊,均想赵孝成王何德何能,竟能得这名将如此效忠,实在让人琢磨不透。
作为臣子,最大的正确就是忠诚,与之相比,其余都是细枝末节,陈默提及这点,燕丹的态度也为之大变,开始大力吹捧廉颇的忠诚,似乎还颇为欣赏呢。
廉颇的脸色也好看多了,连受害者燕丹都认同他的所作所为,这让他的名声亦不至于受损,甚至还能博得一个忠名,实在是事前怎么都想不到的事。
当然,燕丹这么做,也有他自己的政治考量,毕竟身为一国储君,自然希望自己以后的臣子也像廉颇一样忠心耿耿,因此标榜忠诚,绝对是没毛病的。
说到忠诚,栗腹有话要说,他道:“吾曾闻燕五倍伐赵而不可下,何耶?”
乐间乐乘掩面,无言以对。
栗腹又道:“大王伐赵,何故昌国君亡赵而返,又率军攻燕,是昌国君的家风吗?”
燕人皆笑:“昌国君虎父犬子耳。”
乐间不堪受辱,出门夺过侍卫佩剑,自刎于外。
乐乘大哭,自去收敛族兄的遗体。
燕人非但不惊,反向栗腹贺喜,剧辛道:“丞相口舌之利,可比刀剑,斩死乐间,不日将名传千古哩。”
栗腹亦抚须翘首,洋洋自得。
陈默看得莫名其妙,怎么死了人还能这么自嗨的吗?
燕风见此,就在他耳边说起详情。
原来这里边是有故事的。
乐间是燕国名将乐毅的儿子,继承乐毅的爵位昌国君,在燕国的地位很高,燕王喜每每用兵都会询问他的意见,乐乘则是乐毅和乐间的同族。
今年年初,燕王喜派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刺探赵国虚实。
回国后栗腹向燕王喜说:“赵国的青壮年在长平之战均被秦将白起坑杀,他们的儿子还未成年,乘此良机攻赵必胜。”
燕王喜召昌国君乐间咨询此事,乐间回答说:“赵国是四面皆敌的国家,百姓都熟习军事,攻赵必败。”
燕王喜说:“我以五倍的兵力,五个打一个总没问题了吧。”
乐间说还是打不过。
燕王喜大怒,心说我燕国大军哪有这么弱,于是不听乐间劝告,发兵攻赵。
乐间和乐乘因怨恨燕王喜不听从他们的计策,举家逃到了赵国,这次更是当起了带路党,带着赵军打回燕国来了。
燕人抓住这俩叛徒,那还用客气么?自然是怎么杀怎么骂都有理了,若非看在乐毅实在有大功于燕,说不定早就杀了泄愤了。
栗腹能骂死乐间,又是力主攻赵的激进派,现在燕国打赢了,俨然是头一号的功臣,自然得意非常。
至于原本的历史上燕国惨败,胜负倒转,自然得意的就要换一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