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风浪的江湖 / 22 成家立业

22 成家立业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朱良才不愿意看着一村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妹妹出气,而去暴打一个或许并不是导致妹妹自杀真正原因的人。他知道妹妹因妹夫一直不在家,生活过的并不是太开心,而且她结婚多年没有孩子,也一直抑郁。如果在妹妹葬礼上,真的打她的小叔子风浪,风家的人肯定会护着,这样一下就能发展成两个庄上的人打群架。真的打了群架,局面就会很难控制,闹到大家都不好看,亲戚反目成仇不说,万一两方面,哪一方面人被打出的问题,收拾残局的都还将是他家。那样不只是给妹妹出不了气,反倒惹出许多事端。
  朱良才把他心里的顾虑说给了父母,并且对他父母说:“老风自嫁到风家,一直是当家作主的人,风涛这孩子就不必说了,对美玉百依百顺,从来没有面红面赤过。她的公公风畔亭,也从来没有过这事那事,两个小叔子对她也都很尊敬,如果这次真的打起来,风涛肯定向着他的弟弟,咱这边和风涛这个亲戚就算是断了路。咱庄和大风庄在同一个公社,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两庄的人打了架,以后怎么再见面,打的时候人多手杂,不管哪边,万一谁被打个好歹,还不都得是咱家麻烦?”
  朱良才的分析和顾虑都入情入理,让本就不爱生事的朱美玉的父母也就打消了在葬礼上生事的念头,但是对于直接导致朱美玉自杀的风浪,他们无法从心里原谅他。本来在他们心中,风浪都是一个极好的孩子,整天把老嫂如母挂在嘴上,却没想到正是这个把嫂子当成母亲一样看待的风浪,把他的嫂子,他们的女儿送到了绝路上。
  朱美玉的丧礼办的很简单,但氛围却十分悲恸,不管是朱家来的人还是风家这边的人,都是由衷的感到悲哀。风浪已作好了被朱家暴打的准备,但朱家人来到并没有为难他,他们只是不愿意理他,遇见他也是视而不见。这让风浪感觉比挨了打还难受,总觉得欠了朱家许多,并且这种歉疚的心情,一直伴随着他到老,在以后的生活中,他每每说起二嫂,还都会黯然神伤。为了补偿二嫂的娘家,傻傻的他总是希望和张罗着让二哥后来续娶的二嫂到朱家认亲,但是有几个续娶的女人愿意认丈夫原配的娘家为自己的娘家呢?那样一认了,不只是相当于承认了自己做小的地位,而且自己的娘家人往哪里安放?在那时的湖畔人的观点里,续娶的不只是在名份上要做小,而且以后都去世下葬时,也要让原配在正位,续娶的只能在陪的位置。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风浪张罗了很久,风涛后来续娶的南方女子也一直没有认朱家的亲,还因此对风浪非常嫌憎。而风浪却因为后来的二嫂不愿意认朱家的亲,而总觉得对不起朱家,却从来没有站在二哥和后来二嫂的立场上,想过他们的感受。
  在朱美玉的葬礼上,朱家来的人虽然没有打风浪,但在之后的许多年中,他们见了风浪都不理不睬,即便风浪笑脸迎上去,他们也都躲避开。直到几十年后,朱美玉的父母都已去世,而风浪和朱美玉的哥哥、弟弟家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并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后,朱美玉的兄弟才开始和风浪说话,但即便是说话,也是客客气气,只是应付一下面上,让人感觉很有隔阂的样子。
  安葬了朱美玉后,风涛就回了部队,而家中的父子三人生活也过的平平静静,没什么波澜。当老师的风波终于因为在学校的作风问题,被教育部门开除了。而与此同时,他的同学们却都在平步青云,一个个的都在县里做了官。风波倒也没有什么抱怨,毕竟别的同学不管在哪里上班,都是踏踏实实,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出格的事。不像他那样,学校刚把和他相好的女老师调走,他就又和另一个女老师搞上。让学校总为他操碎了心,况且在那个年代,男女作风问题还算是个相当严肃的事情。
  在风浪又长大一些后,湖畔公社改成了农场,一些知青从城市里来到了湖畔农场,农场也成立了供销合作社,风浪因干活利索又踏实,被选为专为供销社送货的拉脚人员,从而脱离了农业,成了农场的一名职工。他拉脚的工作职责就是每天从县供销社把湖畔农场需要的货用平板车拉过去。当时湖畔农场供销社拉脚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风浪,还有一个是比较窝囊文弱,但识几个字的小满。
  小满也是知青,只是人比较窝囊,识的字又比较少,所以他看上去不像知青,倒更像一个农民。虽然风浪和小满两人脾气、性格差异很大,但因为总是一天到晚的在一起同甘共苦,倒也结下了挺深厚的友谊。
  风浪和小满两人每天拉着平板车,从县城往湖畔公社往返两三趟,每一趟平板车上都装上满满的一车货,那时从县城到湖畔农场共十五六里路,连接它们的只有一条泥土路,路上还有几座桥,有些桥和平地之间还有很高很陡的坡。每次拉货过桥时,他们都要使出自己全身的力量,使劲蹬着、拽着,才能把一车沉重的货物拉到桥上,而下坡的时候,他们则要努力让车慢些,因为带着一车沉重的货下坡时,惯性就会很大,如果不设法让车慢下来,他们就根本无法驾驭。平时风和日丽天气晴好的时候,他们拉起来或许还好些,但若遇上雨雪天、大风天,拉一车货就变得相当吃力,特别是冬天下雪,雪未化的时候路滑,不想些办法增加些阻力,根本就没法把车拉到桥上去,而雪一化了,路就泥泞的很,有时车轮一不小心就会陷到小泥坑里。若大风天,迎着风空着手走路都尚且费力,再拉上一大车货,就更加走不动了,装的高高宽宽的车,被风一吹,形成了很大的阻力,不弯着腰弓着腿,使出全身的力气,根本就拉不动。
  拉脚的活虽然又苦又累,但至少是脱离了农业,成了一名职工,每月有了固定的七块半钱的收入,这让村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农民羡慕不已。工作一两年后的风浪年龄也已渐渐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长相好、成份好,又是军属,又有工作的风浪找对像当然不是什么难事,但能不能找到称心可意的对像,却是件难说的事。
  经过媒人的连线,风浪和王岭村一个叫王广霞的女孩见了面。王广霞长相很好,大大的眼睛双眼皮,上宽底窄的很标致脸,端正整齐的五官,白里透红的皮肤。但缺点就是身材有些胖,在那个人们饭都吃不太饱,人人面黄饥瘦的年代,她那微胖的体型就显得很扎眼。
  王广霞所在的王岭村和朱家庄离的很近,以前朱美玉没有去世时,风浪有时去二嫂的娘家有事,经常也会到王岭转转。王广霞家是王岭的老户,她的爷爷是读书人,是当地著名的老中医,奶奶是普通的农民。王广霞的父亲兄弟三人,老大也学了一手好中医,但到后来他再有了孩子,人们就已经不再相信中医,而且中间又经过文化大革命,他们家擅长的几项中医技术也就失传了。
  王广霞的父亲是老二,据他自己说,他从说就喜欢务农,而且极擅长农活。所以后来他就成了三兄弟中唯一不识字,但地却种的极好的一个。王广霞的三叔认识一些字,也学了一些中医上的皮毛。
  对于王广霞,风畔亭没什么可说的,他觉得两家的家庭很相当,都算是破落的读书人家,两个孩子的外貌也相当,只要两个孩子彼此满意,他也就巴着能让三儿子早点成家。
  风浪对王广霞的外貌很满意,王广霞当然对风浪也没有什么意见,两个年轻人见过两次面后,就把婚姻大事订了下来。或许现在的人会觉得,只见两面就订婚,是不是太过于仓促?可那时介绍对像可不像现在,见了面后能交往几年,试试性格脾气是否能合得上来,那时也就只能看看外表,彼此能对上眼,也就订了婚了,可没有谈恋爱的时间。
  两人订婚后不久也就结了婚,可结婚之后他们才发现,原来两人都是性格那么刚强的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