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知道伪物是什么了?承认伪物真实存在了?那么回到我最开始的问题,剩下的就是真物了。那么,真物又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去追寻它?
在大老师看来,真物是一种并不需要通过语言,不需要表达就可以让对方理解,然后去了解对方,而对方也想办法去了解彼此,于是就达成一种不需要刻意表露的一种交流,超越言行举止的一种相互的精神理解。
这种互容的关系就常人来说是不可及的,甚至是不理解,不接受的。而“团子”提出了大多数普通人想问的:“不说话,怎么去理解你?”的的确确,如果一个朋友情绪不对劲的时候,生气地说:“你别来管我啊,什么都不知道!”这种话想必很常见了吧,而更为常见的是回复:“你又什么都不说,怎么知道你发生了什么?”其实这种互相都没有错的行为举止其实还是伪物,因为之后双方往往会尴尬一段时间,然后其中一方选择道歉,或者很多人还觉得:“我们关系好到不用道歉,这都是小事!”这真是小事嘛?在大老师的观点看来,真物其实就是这种简单的理解,他的出发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也就是说,真物不是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是消灭问题的手段!
就那种情况来说,生气的人是需要有人来安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所谓的想一个人静静,只是人类自己对伪物其实有天性的排斥感,即使再好的交情都是存在伪物的情况下,那么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是感觉自己是一个人的!除非你对伪物根本不存在一丝敏感,又或者说,不在意这些虚假的东西。即便如如此,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人会讨厌这种感觉的,简单来说:问题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想得到的是理解,而不是帮助,不是“怎么了?”而是“我懂得!”懂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该怎么去理解。
说来说去,这种真物还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因为人们往往习惯帮助他人去解决问题,所以总是会在朋友失落的时候去解决相关问题,却始终不知道该如何避免问题,消灭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好友没零钱坐公交了,为此而苦恼,我们该怎么做?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给他零钱,帮他支付,并送他上车,打个离别的招呼。这就是伪物!尽管你觉得我说话很过分,但事实就是如此,这零钱不是你们之间的友情见证,而是伪物的积累!如果换个方法,陪他走回去,一边聊天一边走回去。你怎么看?虽然前者是一种方便而又简单的方法,但毋庸置疑是一种最差劲的方法,然而大多数人用惯了这种快捷轻松的方法。那么后面的那种靠近真物的方法也就成了常人不能接受,觉得麻烦的事了!
真物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没有任何间隙的一种境界。换句话说就是,如果问出了朋友的情况,然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得到了一时的轻快,那么事后呢?他们依旧是一个人!也就是说,真物不是要问题,而是要问心,不是懂事,而是要懂情。任何多余的,空洞的言行举止其实都是伪物,都是增加距离的条件因素。所以真物的存在是真心使然,互相知解,不要过多眼神或者言语交流,不需要任何抱怨和表达,就知道该怎么去理解,这种超越孪生双胞胎的默契,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的正确起点——真物!
虽然大老师所提及的真物据他而言是存在的,但是对于我们三次元的现实世界来说,这种关系,无疑是一种理想境界,只能越发地接近,像求极限那样无限接近,那么这个值到底怎么求呢······
在寻求真物的路上,是少不了碰壁的,因为这条路和徐福的蓬莱之路有所类似,却不相似。蓬莱仙境和真物一样,是天然的,纯净的,没有任何污渍的。但是,蓬莱岛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只不过不是人们所意愿,所向往的那样,但是真物与此不同。蓬莱仙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秦始皇有想得到的,自己期盼的东西。真物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人们所需要,所应该寻求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人际关系的“和睦”,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赢家”的起步。好比是,人们对待友情的态度,总是会随着自己的性格而改变,随着自己的标签而变化,等他人给你贴上善良的标签,才迎合他人勉强微笑,习惯地认为人善与否在于他人的眼光,而不在于自己的自说自话,自以为是。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习惯活在他人眼里,却又像活出自己的精彩。这种矛盾是可笑的,因为众所周知,人们可以费尽心思去改变自己的形象,却怎么也无法抉择他人对你的印象。其好坏不是由自己的自我感觉来定义,而是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不认识你的人。因为太过纯粹的印象不能说明他人认识,理解你,理由是:人是一种不完全,而又追求完全的生物。即使如此,每个人的评价也是半吊子似的互相敷衍。这种伪物就是真物的错误打开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路很长,却不宽,情很深,却不真。
简而言之,比如在言语交际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交际圈的拓宽,人们越发地注意说话的方式以及用词。总是会适应着环境,以及企图寻求一种合适的言语系统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的能力。常规的来说就是:说话要过脑子!但是说的话过了脑子,那就不真实了,反而增添了更多伪善性质。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和特征,倘若说话都得经过脑子,那么全世界就一种说话方式:你好!请问!谢谢!再见!之类的明明经过了情感处理器“大脑”,但是反而没有任何情感展现的一种没有生气的死话题。但倘若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出现了,或许会给他人带来不尊重,但那只是他人的事!是他人过于在乎自己的面子与尊严问题,强迫性地来让你说话符合他人的所谓的“正经话”。然而你只是将你原有的样子展现出来,表现给这个社会以及人群!
讨厌你的可以开始讨厌!理解你的会继续了解!这就是寻找真物的最好的最为直接的开始方式!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深埋自己的真切的心意,看起来很有情商,但是却是最为伪物的行为,那样是增加与真物之间的距离,扩大伪物的范围罢了。所以,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真正所想的,将自己真实的色彩表现出来,不去顾及他人的目光,不去迎合伪物,是解锁真物的钥匙!
毋庸置疑,这种面对问题的感觉就像是用淋浴头对着脸部大胆冲洗一样,明明很难受,但总感觉有些舒适。或许是这种感觉本不是很快乐的,只是把“悲剧”的疼痛转化成了快乐。这种自我鉴定完毕,没有放弃真物,而无奈于无法拒绝伪物的感觉——总会轻松!没有哪位哲学家在此之前说过,漏了馅的包子不可以当早餐。也没有哪位实践家说过,被印有邪教口号的钞票真可以用来擦屁股(显然这是犯法的),所以,在去往蓬莱仙境的路上,总会路过很多其他无名小岛,而这些悲剧的小岛也至少能反馈蓬莱的存在。
其实真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因为它的贵重价值在于它的建立过程,而非获取之后。所以我就像是喜欢一种追寻的感触而不要结局的那种故事!人生本就是这种故事,人与人,人与社会,都是没有结局的,没有终章的。而这段历程正是我所享受的。如爱情,友情一般,从相互认识到相互依靠,再到真挚泯心,又或许会因为矛盾而产生分解。但是总不会有结局。而相比之下,亲情却是单调的,因为出生到有意识之前,我们被强迫灌输了亲情的存在,所以一生都不会改变,当然,个别问题家庭除外。
我在追寻大老师寻求真物的道路上也渐渐看清人情世故,渐渐透彻了一些人事的本质,即便感情也是如此。我也知道,真物的确是存在的,大老师所追求的是真物,而我追求的是真物的建立。就这样,我也自然而然地无法更加深刻体会大老师的感觉,也渐而渐之地脱离了初衷的轨道。可是与其让我毫无意义的,毫无震撼的,毫无精彩地成为了一个现充。那我宁愿干脆像大老师一样自爆。反正凭借这个伟大的现实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活以及圈子总是会变得没有任何残留的痕迹,就像是车祸现场在一场雨之后把鲜血淋漓遗忘的一干二净,因为人们不想记住这个让自己感到生理以及心理上不适的场景。
如果用大老师的话来说,销毁问题的简易程度远远超过解决问题了,那就没有问题了,而这份执着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就像是温柔而又正确的人是不会被这个既不温柔也不正确的世界所包容的。如果非要清白这种理念的话,我些许会用圣经的一大堆无聊透顶的话语去诠释这种理想性质的纯粹。可是,真实如此,大老师的理念没错,世界或许也没错,我也没错,只是我有所做错,或者,我的出发点,我的目的地有所差错,倘若如此,那也至少真实。
但至少真实的是,真物是很少产生问题的,即使产生了,也不需要辛苦地去解决问题,因为前提是,这是真物,所以真物所制造出来的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不妨说,真物是一个几乎不受牛顿三大定理限制而存在于两者之间的,最为著名的就是蒙培元所提出的“空间拉扯”设定,一个凌驾于情感与理性之上的障碍!那就是空间拉扯所带来的关系生疏以及记忆剥落。也就是,如果让互相感到些许难受的,那就是伪物了,因为真物是纯粹的真实贴心!这也正是触及真物的方法。
有时候,我总是会想,为什么大家都以为离去会孤独呢?明明留下的人也是一样。留下的人不单单是通过背影来留下最后的孤独,更是凭借遗留的情感,羁绊了自己。可是分开的时间长了,总会有人变了,而变了之后的互相,是否还能感应到原有的真物?那已是后话,渐渐地,这种无法用QQ或者微信聊天就能维持的东西变得微妙了。因为离去的人有新的人欢迎他们!留下的人会有新的人陪伴他们。但其中也总会有一人想挽留这与时间做斗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真物,这种纯度或许不是100%的真物却是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反馈给自己,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像毒品一样沉醉自己的东西。这是追寻真物的起点!
正如我之所以会写作,是因为有想要传达给别人的东西。如果作品能打动人心,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因此,会不断创作下去。即使没人认可,也会奋笔疾书。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作家病。而这种病,常人无法理解,作家也无法接受。常人仅仅把它当做一份无趣而又看不清身侧的常规不过的作品,作家们也从不会轻易认可这种病患的作品会优于自己佳作的存在,渐而忽略,摒弃,排斥,不允于接受。尽管如此,也是要的。那份心意,那份感情,也是要允于表达的。即使空档的心境和灰暗的舞台一样,被灰尘铺满了的观众席也不再有人用纸巾去擦拭,那么即便如此,也就是这般程度了。这般与病深程度一样的作家,也不再有人问及他的钢笔和墨水了。而这种一个人的感觉就是隔绝伪物,用心抚摸真物的触感,也就是说,真物就是这般存乎在自己内心,等待被人理解的东西。
因此,身为一个笔者,我更愿意用文字去慢慢代替身边的伪物,用普通去渐渐收敛自己的过瘾,用真心去下定决心,放下自己对伪物的依赖,拨开青春路上的迷雾,找到自己追求真物的道路,为了拥抱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物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