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晨风的睡前故事集 / 第一章

第一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去年的时候,我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讲心理学历史的科普书。可能是因为写得不够通俗吧,销量不是很好。我的编辑就很着急,病急乱投医,他找出版社在杭州给我安排了一场专题讲座兼签售,顺便还可以实况直播,希望可以靠这个多卖几本书。
  5月份的杭州正是天气变化捉摸不定的时候,我们本来计划好了8号那天在一家私人性质的书画艺术馆搞演讲,场地都订好了,我也提前发了预告微博。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那天下午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尽管天气不好,也不能失约啊,于是只能和那位编辑一起打车去了艺术馆。
  由于我提前很多天在朋友圈里发了消息,所以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已经有两个本地的朋友在等着了。然而除了他们之外,现场就没什么人了,毕竟这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能出来听一个八线小网红讲不能用来发家致富升职加薪的科普,确实挺不容易的。
  我的编辑有点坐不住了,他总不能拿一个空荡荡的演讲现场视频去找出版社报销不菲的出差和租用场地费用吧。但是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催我再多发几条微博,把位置说清楚,能骗来一个听众算一个。
  又等了足足半个多小时,终于又多了三个听众,其中两个是我朋友的同事,因为住得比较近就出来凑个人头,另外一位美女则是来艺术馆看书画展的,既然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演讲,就留下看个热闹。
  包括编辑老师和艺术馆的老板娘,我们终于凑到了7个听众之后,我便决定不再等人了,毕竟这时候已经是晚上7点多,再等下去似乎也没有什么必要。于是,在一圈现代艺术作品的簇拥下,我面对空荡荡的观众席侃侃而谈。讲了大概十多分钟,刚从弗洛伊德说到了荣格的时候,有一个男人从楼梯口径直进来,把湿漉漉的雨伞撑着放到门口,然后微微笑着向我打了一个无声的招呼,便安静坐在了观众席一侧。
  这个男人很眼熟,一定是我认识的人,但是我居然一下子想不起来他是谁了,我想有心去问,但是演讲当中,直播不能停掉,所以我只能一边讲一边在心里琢磨,他到底是谁呢?人家冒着这样的恶劣天气跑来给我捧场,我却连人家的名字都想不起,这实在是太过于尴尬了。
  马上就要讲完预定的半个小时的时候,我脑海里面突然灵光一闪,把这人的脸跟一个记忆中的名字对上了号。他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一起上学的时候关系还蛮亲近的。只是我们年轻的时候,手机还不普及,甚至很多人家都没有安装座机。这位同学高考不太理想,留校复读了一年才考上大学,后来也没怎么跟我联系过,更没见过面。
  时光荏苒,转眼我们都已经高中毕业16年了,当年脸上残存的稚气早已不见了踪影,生活的风霜把我们雕琢成了成熟的中年男人,认不出他的样子也是很正常的。只是,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我在离老家千里之外的杭州搞演讲签售会,又是怎么恰好遇上的呢?
  匆匆结束了演讲之后,我又回答了几个听众关于心理学的问题,再给每位参加活动的朋友赠送了一本自己的签名书,然后又一起合了影,把他们和编辑一一送走,这才顾上跟我这位老同学一起聊上几句。
  原来,他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土木建筑工作,经常为了跑业务到处出差,这次是在杭州高一个房地产项目,要一直出差半年之久。今天轮休的时候,正好看到了我的微博上说自己在杭州做活动,便冒着大雨来过来见一面。
  看了看手机,这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了,大雨还在下个不停,于是我们俩就决定出门找个地方吃点夜宵,一边吃一边叙叙旧。然而让人绝望的是,这个时间附近的很多小饭馆都已经关了门。我们两人一起举着伞,在一两寸深雨水的马路上跋涉了十多分钟,才终于找到了一家还开着门的小店。
  这家饭馆连招牌都没挂,进来一看桌椅陈设也挺破旧的,墙上的食谱更是简陋寒酸。和久别重逢的老同学一起吃饭,难道要我们俩一人点一碗馄饨面吃吗?但也没办法,要找好吃的,就得继续下水跋涉,馄饨面就馄饨面吧,总比没有吃的好。
  过了一小会儿,两碗热腾腾的馄饨面就被端上了桌,我和我同学面对面坐着边吃边聊。他说:“还记得吗?咱们上学那时候,要是能吃到这么一碗馄饨面,还要高兴好几天呢!”这句话仿佛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过去的很多事情再一次浮现在眼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