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寻找地外理性生命之通俗的AI / 第四十三章,生物原型

第四十三章,生物原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让机器成为智慧,让智慧成为命,人机就结合了。
  任微青十分清楚,解决苏格遇到的障碍有两个关键。关键一,L&B;关键二,柔性仿真数学模型。苏格还有第二个障碍没有清除,关于“类人智慧算法”的问题。
  解决办法就是“柔性仿真数学模型”。简单说,就是苏格目前无法面对蜂拥而至的海量数据流,也无法参与到数据资源中去。
  传感器产生大量的数据流,这些海量数据的处理依靠人的大脑那点蛋白质和热量根本无法完成,必然需要更强大的计算机资源,甚至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计算机究竟怎么面对这些数据,这些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唯有参考“生物模型”
  任微青拿出计算机,打开了一张图,这是一张生物原型与人工智能的对比图。
  图片显示: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技术、传感技术一共三种,分别对应“生物原型”中的大脑、神经、感官。
  任微青说:“这就是‘传感技术总成’。”
  郑源问:“传感技术难道不是指传感器?”
  任微青解释说:“还真是个误会,“传感技术”并非等同的“传感器”技术。难道“计算器”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吗?传感技术包含有数据传输与逻辑计算,是一种闭环的信息技术总成。”
  郑源问:“在生物原型中,有实际的例子吗?”
  任微青说:“当然,人地说话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耳朵(听觉)不断的学习才形成的能力(智慧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传感与智慧能力关系的‘生物原型’。”
  道理十分的简单,却又很深刻。这幅图片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有的人相互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有的人相互争论,在纸上推导演算。看到大家的热烈讨论,任微青并不插嘴,任由大家相互交流。由于有楚可可在,心情大好的任微青显得格外有耐性。
  来自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罗春木教授,在自控圈子里以愣头青著称,一直未曾开口,实在忍不住,罗春木问任微青:“请问贡献者,是不是说,感知能力越强,感知越充分,越有利于认知的进步?”
  任微青见有人点名问自己,答道:“不尽然,就和人的感官一样,我们感知外部世界的任何一个物理量,都不可能以全信息的思路去进行观测,而只能是局部的取样,如果在被测对象上密密麻麻的布设传感器,测量必然扰动事件发生的本身。取样的原则是干扰足够小,小到不影响事件的发生。”
  这是海森堡的测不全定律的精髓,在座的都理解,只是头一次将之与具体工程问题联系起来。
  “怎样确定局部与代表范围呢?”
  苏格却担心罗春木问题出格,替任微青回答说:“信息含义必须建立在信息受体的背景之上,局部与代表范围以及其它参量耦合关系,都是已有的背景信息。”
  罗春木却不死心地问:“既然测量是局部取样,就一定是片面的信息,这可能导致信息失真,如何应对?”
  任微青说:“这是个好问题,事件的发生一定是多种物理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结果。为了改善信息的完整性,可以同时测量多种相互关联的物理参量。虽然获得的单种物理量信息都是局部的,但是通过让多参量信息关联耦合,就可以让局部信息得到补充和验证。多参量信息关联耦合的过程,就是局部验证全局的过程。”
  罗春木疑惑地问:“增加物理参量测量的传感器种类,必然增加成本,这种关联耦合似乎只会得到一堆数据,而这些数据信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功能啊?”
  任微青心想,这个问题好老!自己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回答这个问题了。将故事重复一千遍,对任何人都是痛苦的。
  任微青还是耐着性子说:“信息是一种资源,资源不被利用当然就没有功能!这个过程与生物的智慧逻辑一样,‘生物原型’对环境的各种感知,并不都是一定要执行的一种功能。”
  来自南门大学的郑源问:“人类有‘五感’,如果机器有了类人智慧,未来的机器或更丰富。这些机器的感觉是可描述的吗,如何与人交流!”
  任微青:“你永远无法向我完整描述茉莉香,除非嗅觉亲临;人类的每一种‘感觉’都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这是用信息描述信息的障碍,也是人机交流的障碍。”
  郑源接着追问:“也就是说,机器人会干一些人类不能理解的事,会拥有人类不能理解的智慧?”
  任微青:“除非我们将机器视为机器,人视为各自的人。未来,任何机器都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而人也是网络的一部分。”
  郑源问:“人类会被机器控制吗?”
  “不会!”
  郑源问:“为什么?”
  “一言难尽!我们的话题跑了,我想还是先搞清楚生物原型对机器智慧的启示。”
  郑源连忙道歉,说:“不好意思!您继续……”
  任微青说:“参照“生物原型”,人类通过感知实现‘学习’,通过‘学习’实现‘智慧’;那么,机器智慧也一定是这样的,机器智慧在某些方面超过生物人并不是难事。”
  罗春木担忧地说:“机器比人有更高的智慧,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恐惧的事?”
  任微青:“嗯……又是这个老问题!我明确表述过很多次,机器本身没有目的性,机器智慧是为了协助人而存在的,可能会被人利用来实现人的目的。机器本身不具有欲望,没有价值观就没有目的性。机器即使拥有智慧,也只是人实现目的的工具手段。”
  苏格阻止了罗春木的继续提问,说:“我想,我们还是回到项目方向的正题上吧!可可,你也说说。”
  楚可可说:“按照我对各位刚才谈话的理解,似乎信息专业已经完全占领我们自控专业了!”
  任微青笑了,楚可可的问题并不严肃,却十分中肯。专业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为了知识传播与理解方便,将知识系统化归纳而设立的知识分类。
  任微青说:“并非占领,而是自控将智慧信息技术融入。通过机器自主学习,形成机器智慧,为控制提供决策,实现更有效率地干预未来。控制是执行能力,智慧是‘先知’能力,预知未来的具体技术。依靠预知未来的能力,控制系统可以从容地驾驭能量,干预未来的实际发生,实现用最小的资源最准确地实现目标。一直以来,能干预未来的能力,就是人类智慧最了不起的成就。”
  楚可可:“你倒是说说,信息技术怎样实现人工智能控制?”
  任微青:“一般认为,‘机器智慧’有两个主要特征: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关于如何实现‘学习、决策’的具体细节,这个话题很大,技术细节很繁琐;不过,即使繁琐,我也想谈谈。有‘生物原型’做参考,不难造出‘机器智慧’。”
  楚可可说:“无论如何,‘机器智慧’必须比人要更聪明,否则,又何必造一个比人还蠢的机器?”
  任微青说:“聪明的定义并不具体,更不能量化,‘机器智慧’最大的优势是速度和规模。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使机器拥有模糊判断能力,也不会有类人的感性聪明。”
  楚可可:“好吧,继续你的生物模型吧!”
  任微青:“畅想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机器可以通过“万感”来学习、认知世界;而我们的蛋白质身体必然止步于‘五感’以外的能力,我们的大脑也将止步于生物效率的逻辑处理。但借助于外部计算机、通讯、传感器,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想象未来人机结合的智慧能力了。”
  按照任微青的逻辑,未来的人可以往自己身体上装些“零配件”,以增强我们的感官、运算能力;或者……最终,人与机器结合在一起,不再是完全的生物人。也或者,我们把生命信息完全植入机器,仅保留机器不能解决的部分,人彻底摆脱生物人身体的限制,把未来交割给机器“人”。
  事实上,“人”不是个体,而是整个提供智慧的群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