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七零美人攀高枝儿 / 第 6 章

第 6 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袁晓婷上下打量了张惠一番,顶着大太阳打伞走过来,额头上汗津津的,脸蛋白里透红,肉眼可见的好气色。
  
  真让人嫉妒!
  
  袁晓婷握紧车把,骄傲地扬起下巴:“你去哪儿,我送你?”
  
  “不用了,我不赶时间,我慢慢去。”
  
  张惠无心和袁晓婷闲谈,点了点头就走了,都没和周家人打招呼。
  
  等张惠走远了,周震的妹妹周月故意抬高声音:“张惠见了长辈都不知道打声招呼,哥,我就说吧,张惠这人不行。”
  
  “就是,就是,我们全家都不喜欢张惠,还好你和她分了,找了晓婷姐,爸妈知道消息后可高兴了。”
  
  周震的弟弟周磊连忙附和妹妹的话,还不停地去看袁晓婷。
  
  “我们家周震能和晓婷你这样的好姑娘结婚,是我们周家的福气。”站在一旁的夏三妹笑的特别和蔼,眼睛却死死贴在自行车上。
  
  踩一脚张惠讨好未来儿媳,周家人做的特别顺手。
  
  袁晓婷看了眼周震,周震眼里都是她,周震前对象是张惠的那点不高兴就烟消云散了。
  
  袁晓婷被捧得高兴了,大手一挥:“时间不早了,咱们去吃饭,人民食堂,想吃什么随便点,我给钱。”
  
  周震不赞同地摇了摇头:“有我在,哪里能让你花钱。”
  
  两个人相视一笑,袁晓婷想,她爸说的对,周震出身不怎么样,还挺会为人处事。
  
  夏三妹心疼儿子的钱,想说什么,周月赶紧拉了一下她妈的衣袖。
  
  两家长辈还没正式见面,婚事还没定下来,可别心疼这些做面子的小钱。
  
  如果张惠看到这一幕,肯定会说,周家兄妹四人,最有脑子的就是周震和他的小妹妹周月。
  
  至于周家那个被夏三妹收了一大笔彩礼早早卖到别人家当牛做马的大女儿周大花,还有周震这个只有小算计的弟弟周磊,没什么大用。
  
  周震请假带一家人来城里,主要是给家里人买一身体面衣裳,两家人约好了后天见面。周震计划着,最好放暑假前把婚事办了。
  
  这个年代结婚没那么多讲究,要的就是一个利索。上午领证,中午请客吃饭,下午回单位上班的人多得很。
  
  周震心里盘算着,他未来老丈人袁光祖是当兵的出身,行事作风也干脆利落,应该不是个讲排场的人。
  
  人民食堂相反的方向,张惠一走进白羊巷,巷子两边都是古旧的院子房屋,巷子两边种着两排树,都是树龄几十年的大树。
  
  满目的绿色,一阵风吹过来,张惠收起伞,长舒一口气。
  
  巷口椅子上,戴老花镜纳鞋底的老太太笑道:“咱们巷子凉快吧。”
  
  “凉快。”
  
  老太太高兴道:“别看我们城北这边穷,不像城西有工厂城南有百货大楼啥的,我们这边靠云顶山近,巷子里树又种的多,夏天可凉快了。”
  
  “您说的对。”
  
  张惠有空闲,不着急,和老太太闲聊了半天,老太太才问:“你来干啥来了?”
  
  “我妈说她小时候装干盐菜家家户户都用那种青花的大肚坛子,我到处转了一圈没有,今天有空,就来回收站找找。”
  
  老太太一拍大腿:“你说的那个大肚坛子我知道,那个大肚坛子屁股底下烧制了个戳,我听人家讲,那叫天青坛,那个坛子是从南边运过来的,经我们这儿往更北边运,解放前还有商队卖这个呢。”
  
  天青坛好看又大,关键是价格便宜,以前云顶县本地人家里,谁家没一口这样的坛子?
  
  “你去回收站报我的名儿,叫回收站管事儿的给你找个好的。”
  
  张惠忍不住笑:“还没请教,您老叫什么名儿?”
  
  “我,杨枝,回收站管事儿的是我二儿子。”
  
  张惠感谢道:“一会儿一定提您老的名字。”
  
  老太太笑眯了眼:“这么标致的小姑娘,要不是我家没适合的男娃,我定要去你家走一趟跟你爸妈提亲。”
  
  张惠乐了。
  
  往巷子里走了百十来米,张惠见到老太太的二儿子,看着年纪最多不超过三十。
  
  可是,杨老太太看着都是能当奶奶的年纪了。
  
  杨树笑道:“我妈生我们哥几个生的晚,所以别人看着我们母子几个年纪差的挺大。”
  
  杨树不介意说起家里的事,他爸妈前头生的孩子都没养活,后头大龄生了他们兄弟几个,才安稳养大。
  
  母子俩都是热情的人,知道张惠要天青坛,带她去后院看看。
  
  “天青坛不稀奇,后院里放着二三十个,有些是原来抄家抄来的,有些是自己不要卖了的。”
  
  张惠略打量了一下,回收站非常宽敞,前后院的格局,前院后院都挺大,中间一排十多间房子,放置着一些家具书本,不值钱不怕雨淋的都堆放在院子里。
  
  “你瞧着这个坛子怎么样?还是新的。”
  
  张惠顺着他指的地方看过去,确实是个不错的坛子。
  
  “我要两个。”
  
  “一块钱一个,随便拿。”
  
  “杨二哥,屋里我能逛逛不?”
  
  买天青坛是顺便,张惠主要是想买点其他稀奇的小东西。
  
  “行,我先给你把坛子搬出去,你先看着。”
  
  说实在话,除了金银玉器这些一看就知道的东西,其他玩器书画张惠认识的不多,一堆东西放在眼前,什么值钱什么不值钱,她还真不一定清楚。
  
  随手捡起一个巴掌大的小瓶子,光秃秃的没个落款,看不出什么来,她又放下。
  
  后院转悠了一圈,她五斗柜的抽屉二十五厘米高,估摸着能放进抽屉里的小件瓷器都看了一遍,感觉都不像是什么传世古董。
  
  最后,捡了一个巴掌大的小瓷瓶儿,是不是古董不知道,张惠觉得瓷瓶的颜色挺好看,具体描述不出是个什么红色,大概是朱红?
  
  去屋里转悠了一圈,废旧的书本堆满了柜子,在里面挑挑拣拣,倒是翻出两本字帖。
  
  又从一堆发霉的废纸中翻出两幅画,一打开,黄褐色的画纸上画着一块石头一支枯木,左侧落着四段题跋,画的左右空隙处更是被一个个红印占满。
  
  看到东坡木石图几个字,听到有脚步声过来,张惠心中一跳。
  
  “你找书啊,这屋没什么好书,你去旁边屋里看看。”
  
  杨二哥指着屋顶上的破瓦:“前两天下雨屋里被淋了,幸好淋的只是废纸,要不然损坏了东西我们要赔偿的。”
  
  张惠笑着问:“这些废纸也有用处?”
  
  “是哦,晒干了拿去灶台引火还是比松毛好用哦。”
  
  张惠心里一动:“那这些废纸卖给我吧。”
  
  “你拿去干什么?”
  
  张惠笑道:“引火啊。”
  
  杨二不能理解,但是还是卖给她了,随意翻了翻,用麻袋搂一起装上。
  
  两个天青坛一个小瓷瓶,两本书,两麻袋废纸,统共加起来都没花到三块钱。东西太多张惠拿不走,花了三毛钱请回收站的人帮忙送到家里。
  
  送走送坛子的人,陈丽芳念叨女儿:“家里不缺泡菜坛子,你买这个干什么?”
  
  “我有用,我想拿个坛子装糟辣椒,一个坛子用来装干盐菜。”张惠把东西找出来。
  
  “你自己做?”
  
  “嗯,自己做,反正我空闲时间多,慢慢折腾呗。”
  
  他们家吃的干盐菜都是乡下舅舅舅妈送的,他们家自己没做过。
  
  “行吧,糟辣椒你知道怎么做?”
  
  “知道,明天去菜市场买些生姜、红辣椒和新鲜蒜回来,剁碎加上盐腌制。”
  
  “你呀,别人家的姑娘整天想着淘换布票做新衣裳,你一天到晚只顾嘴巴。”
  
  “那不得要谢谢您。”
  
  “谢谢我干什么?”
  
  “谢谢您把我生的这么好看啊,穿什么都好看,这不是省事儿嘛。”
  
  陈丽芳乐不可支:“小丫头就会耍嘴皮子。”
  
  陈丽芳抱起坛子放到厨房墙角,等用的时候再拿出来。
  
  “我嫂子呢?”
  
  “带着胖胖去街道办事处糊纸盒去了。”
  
  张惠大嫂没有正式工作也不愿意闲着,有空就去街道办事处找点小活儿干,几个纸盒才一分钱她也不嫌弃。
  
  陈丽芳私下里跟张惠说:“你大嫂这人拎得清,又不眼高手低,过两年你二哥能找个这样的媳妇儿我和你爸也就放心了。”
  
  “肯定可以。”但是过两年肯定不行。
  
  张惠记得,她二哥八五年才结婚,那时候都三十三四岁了,等二哥结婚,她爸妈还有的等。
  
  张建林的婚事不着急,张惠的婚事就有点急了,特别是周家和袁家见面后。
  
  两家人定下六月二十八号结婚,周家给了六十块钱彩礼,袁家陪嫁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的消息传遍了钢厂家属区,有好事的人找陈丽芳打听,到时候你们家闺女嫁人给多少彩礼?
  
  陈丽芳把人都骂了回去,回头就托人打听有没有条件合适的男青年。
  
  张建林下午跑回家:“我瞧着江明彦不错,妈你能找个比江明彦更好的出来?”
  
  好小伙儿哪里是那么好找的?陈丽芳也着急呢,被二儿子这么一挤兑,气的给他一巴掌。
  
  江明彦啊,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手心画出了他的名字。
  
  陈丽芳双手叉腰:“站在这儿干什么,还不快过来帮把手。”
  
  “好嘛。”张建林不情愿地撸起袖子。
  
  家里三个女人忙了一下午,又是洗又是剁,才把剁碎的辣椒、姜和蒜剁好,和盐拌匀了塞坛子里。
  
  这会儿天气热,估计发酵个十天半个月就能吃上糟辣椒了,到时候做个蒸鱼头吃。
  
  找了几天,陈丽芳也没找到各方面都不错的男同志,晚上睡觉,关上门来夫妻俩相对叹气。
  
  陈丽芳不甘心道:“要是那个小江是本地人就好了。”
  
  “哪有那么多美事儿。”张高义翻了个身关灯:“睡吧。”
  
  陈丽芳睡不着,推了丈夫一下:“唉,要是女儿喜欢,远嫁也行。”
  
  张惠这会儿才没心思考虑她的婚事,看了遍捡到的宝贝,看够了才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放到她的五斗柜里。
  
  找时间再去一趟回收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