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西面大楼。
一层。
几个千斤顶正支着底盘,地上零散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
此刻凤成正戴着卡其色手套,半蹲在地上。
握着扳手,用力地旋着轮胎法兰盘上的螺母。
不同于机械工满身的油脂,凤成的连体式工作服干干净净的。
女孩子很爱干净,每次干完活都要清洗。
阿真给凤成准备了4个越野轮胎。
虽说原本的公路胎已经磨损,但是还没有达到非换不可的地步。
阿真还是贴心地找来新胎。
一来为了让凤成更顺畅地在山里跑,二来为了凤成安全。
考虑到妹妹有时会突然狂飙,轮子必须时刻处在最佳状态。
凤成曾飙过400+的速度,那次着实给阿真吓一大跳。
要知道战斗机的起飞速度只需要两三百多点,很少有更快的。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战机滑跑速度超过四百时,轮胎最先受不了。
并非别的原因。
得益于电传飞控,现代战斗机可以两倍音速超低空通场,腹部低到贴近地面。
但是起飞、降落,却要严谨得多。
高速度对轮胎的磨损是毋庸置疑的。即使超速能顺利起飞,带伤的轮胎还能保证安全落地吗?
轮胎一爆,再优秀的飞机也要歇菜。
爆了轮子的飞机能干什么?拉去博物馆展览都会被人笑话。
当然,这世上还有神风特攻队。
他们刚起飞就把起落架连带轮子一起扔地上。
与其说他们不需要轮子,不如说那时候的日本已经消耗不起轮子。
二战末期的日本已经彻底丧失制海权,海运路线全部被切断。
而生产轮胎的原料——石油和橡胶,完全依赖进口。
让那些自杀飞机扔掉轮胎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一来轮子可以重复使用,二来断绝飞行员活着落地的念想。
相比于地上摔爆,不如喊着板载去撞船。
对面的美军在生与死之间作选择,他们只能在死与死之间作选择。
反正轮子都扔了,只能去死了。
所以轮胎非常重要。
凤成将旧胎扔在一边,转身去抱一个新胎。
新胎靠在墙边,油亮的表面微微反射着灯光。
表面布满深深的沟壑。
嗯?好像比旧的重一点哦?
……
凤成把最后一个螺帽拧上。
一扭头,阿真站在门口。
“姐姐……?”
阿真换上了解放军的寒带数码迷彩,一身蓝白色的方块。
腰上的武装带扎得紧紧的,凸显出胸部的曲线。
红色的围脖被塞进衣领,毛茸茸的帽子正中镶嵌着红色五角星。
左臂上贴着印有“北京军区”四个字的臂章。
“去他们演习的指挥部报到。”阿真说道。
“去干嘛?”
“录像里那个吧。”
“天哪!不就几只野生动物嘛!这么多部队还搞不定嘛?”
“哪有那么简单啊。”阿真顿了一下,“你也跟我去吧。”
“……”
“怎么,不想去吗?”
“不想你去。”
阿真上前捧住凤成的脸蛋儿。
“我们一起去的哦。”
凤成望着阿真的眼睛,想去摸阿真的手。
可是手套上占着油污,只好又垂下去。
“我去换身衣服。”
“好,我在弹药库等你。”
凤成摘下沾手套,转身去洗手。阿真径直回了中楼。
……
中楼里,有一个房门很特别。
外表看上去和其它房间没什么区别。
推开门,里面却是一间电梯。
这部电梯是若干通道之一,可以载人载物,到农场的地下基地。
地表的三栋大楼虽然已经大得离谱,但是,与地下工事相比,它们仍然小得可怜。
地表建筑里主要是农耕设备,机械设备,粮食仓库,机库等等。
而地下则是永久性工事,各种武器装备,油库,电站,水循环设备等等。
已经不能用冰山一角来形容它。
地下的空间有多大呢,大到要从地质学的维度上看。
比如地下油库。
它原本是冷战时期,我国在这一带进行地下核试验产生的空腔,直径达数百米。
当年试验结束时,专家对核武器效果进行评估,意外发现此次核爆产生的空腔不仅没有坍塌,而且内壁竟然非常光滑。
核爆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将爆心附近的岩石汽化,同时在地下深处“挤”出了球状的空腔,熔融的岩石浆在空腔壁上流淌,汽化了的岩石在顶部凝成液体,雨点一样滴下来。
地狱般的景象。
冷却后,空腔内壁像琉璃一般晶莹剔透,致密,宛如天然的超巨型玻璃瓶。
立刻有军方人士意识到,可以把这里做成油库。
然而这层琉璃状内壁正释放着高能射线,做油库首要任务是消除核辐射,否则把油注进去,油也会被污染。
以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是没有办法的。
然后这个天才提议就如此被搁置,直到阿真的到来。
面对辐射,阿真设计了专门进行施工作业的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借鉴了高空擦玻璃机器人和下水管道疏通机器人,能够吸附在石壁表面,只不过工作从擦洗变成了建筑施工。
第一批进入的是勘测机器人,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的数据交由超算进行分析研判,建立数学模型,其间充分考虑到各个要素,不仅要达到油库所需的技术指标,还要涉及地质变迁,次声波,共振,材料的寿命,老化问题等等。
最终给出一个类似细胞膜加细胞骨架的设计方案。
而后,各种物资到位,不同种类的机器人组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地下空腔。
首先刷防辐射涂料,打底漆,划线,立支撑柱。其次将钢缆拖进去,编织成网,布满整个内壁,同时包裹支撑柱,并对钢网进行无缝焊接。之后,将麻将块大小的铅板一个个嵌入墙壁,使用铅锡合金浇注缝隙。而后对整个架构用水泥覆盖,形成铅板背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阿真使用了不同种类的水泥进行梯次叠加,最外层是特殊配制耐高温水泥,待固化后,对表面进行电弧烧蚀。类似钢铁的表面淬火,这种调配的水泥经过电弧烧蚀,表面如同瓷器一样光洁,烧蚀层以下却丝毫不受影响。
最后进行喷涂作业,防辐射层、防渗漏层、防腐层……一层又一层循环叠加。
整个施工过程,除各机器人之间通信协调外,还有中央计算机统一调配工作。物料的搬运,喷涂,焊接,浇筑,烧蚀,质检,探伤,能源,保障……无数的机器人各司其职,不知疲倦。
完工后,空腔内部的辐射值已经低于自然界的背景辐射值,并达到战备油库所需的各种物理指标。同时,得益于新材料的应用,空腔在地质勘测卫星上实现隐形,无法用常规手段探测,更无法定位,增加了作为军事用途的保密属性。
大功告成。
为什么这个工程在当年实施不了?且不说那时候有没有现代的材料和设计计算能力,就算有,如此浩大的工程,又要动用多少基建工程部队,耗费多少钢筋水泥资源?那时候的钢铁金贵,全国的年产量跟现在差多少个零,国防压力又大,人力物力都要向军事资源倾斜,优先保证军需供应。即便如此,海军仍然造不起大舰,机关大院盖房子也没有钢筋混凝土,只能红砖码高楼。
那个备战备荒的年代,仅有的一点工业产能,必须投到国家命脉上。
今非昔比。
阿真做油库改造工程的时候,纯粹抱着“玩”的心情来做的。
毕竟油库只是整个地下工事中的一个小部分。
其它部分远比油库复杂。
当阿真指挥的机器人大军开往地下的时候,前期的工事已经运行很久了。
油库完工后,老首长亲自下到洞底,那些机器人一排排站好,像阅兵一样。
抬头望去,纵横交错的支撑柱上分布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细胞骨架”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老首长捡起一只章鱼一样的机器人,仔细端详了一会儿。
阿真解释说这是要放在油里的,待这里注满油,它们要在油海里巡游,监测环境,油品质量什么的。
“这世界,终归是年轻人的。”
见过各种高精尖装备的老首长不禁发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