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2038年10月8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
这一定传说中的“通天塔”。
无论是谁看到“后羿”大型质量投射器时,都一定会这样想。它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便是其加速轨道末端伸出地面的部分了:那是一座高5公里的、由金属制成的巨塔,在基部由五根数百米粗的混凝土立柱支撑。
基座之上,是一个直径一点五千米的圆形平台,环绕矗立着八座细高的金属支撑塔,共同环绕着一根直径仅四十多米、却有三千米高的管道。这条管道的外壁上,缠绕着密密麻麻却排列整齐的线圈,并通过无数钢梁和导线与金属塔相连。整个建筑像是一把高举的利剑一样直刺天空。
顺着它看上去,方圆数十千米内的天空都被一个巨大的漩涡形云团占据了。灰色的浓厚云团就像一个大罩子一样将天空盖住,无论是什么天气都无法影响到它。气旋的中心位于投射器正上方,透过它可以看到一片湛蓝的天空。
这是一个用紫外激光阵列催生出的热带低气压,主要用来隔绝恶劣天气的影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座巨塔仅仅是“后羿”质量投射器的一小部分而已。
它真正的主要部分是延伸到地下一万三千米的加速轨道,足够绕地球十多圈的巨大励磁线圈与同步静止轨道上的“天路”太空终端站。
十年前,中国政府在帮助印度尼西亚政府平叛后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主持建造了代号“后羿”的巨型质量投射器。
建造历时三千多天,直到一年前才建造完毕。大概同时,另一个质量投射器:150吨级投射器“奥林匹斯”在中非落成。(投射器吨级指单次最大投射质量,“后羿”投射器为310吨级)
叶新宇乘坐着高速电梯向位于地下十三千米的投射起点站落去,轿厢屏幕上表示深度的红色数字在飞快地跳动着。
此时的叶新宇早已不是十年前的太空军新兵,而是很多年轻同志口中的“老前辈”了——尽管他才不到三十五岁。前段时间,他被授予了上校军衔,并被任命为中国太空军首批三艘太空战舰之一“应龙”号的舰长。
太空战舰,又称“天基综合打击平台”,是指具有武装的、以军事用途为主的、具有天体间航行能力的航天器。
世界公认的第一艘太空战舰,是美国在2033年建造的“阿斯洛克”号,长483米重1万吨,配备有电磁炮、导弹等武器。(但是,美国一直声称第一艘是天宫三号,然而天宫三号的离子近防炮不具备天基打击的能力。)
在数年前的一次武装对峙中,“阿斯洛克”号与其两艘同级舰分别从太空中对准了中国本土与中国的月球工业区,这次事件后,中国政府便下定了决心发展太空战舰。
在这个过程中国太空军的第一批成员便成为了重点培养的对象。叶新宇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得到了萧广辰司令的赏识,并被推荐为舰长的人选。
此时,叶新宇正与中国太空军第一舰队“应龙”号上全体成员共188人一同赶往位于苏拉威西岛地下十三千米的投射起点站,搭乘投射舱前往“天路”终端站,参加首批太空战舰的入役仪式。
“已到达底层,当前深度13208米。”
随着提示音的响起,升降梯的门向两侧滑开,露出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有十多米宽,三百多米长。在走廊的尽头,一扇金属大门紧紧地闭住,将路堵死。
天花板是拱形的,每隔十几米就有一道粗大的钢架撑住拱顶。
“投射舱已就位,大门即将开启,请做好准备。”
金属门缓缓降下,里面的投射舱是一个梭形的、长约五十多米的物体,由两个机械臂牢牢固定住。来到投射舱内部坐好,叶新宇感觉到一阵震动,似乎是舱体被移动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并卡住固定。
接着,五台磁约束环流器输出了强劲的电流,在励磁线圈中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推动着投射舱开始加速。
与叶新宇预想的不同,投射舱加速得十分平缓。十多秒后,加速度刚刚到达一个g。安静而平缓的加速似乎有着催眠的作用,叶新宇渐渐地睡着了。【2038年10月8日,同步静止轨道,太空终端站“天路”】
这个空间站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其中一个是直径四百多米的巨大环形舱室,内部有居住区、生态区等区域,可以维持两千多人的生活;另一部分是空港,建立在空间站的四根主梁上,可以停泊航天器并承接地面发射的运载舱。
叶新宇是被运载舱与空间站接驳时的声音惊醒的。运载舱打开了门,众人鱼贯而出。映入眼帘的,是空间站中最大的大厅,与在失重中排成整齐队列的三百多名太空军船员。在队列最前面,正式萧广辰中将与太空军司令部成员。叶新宇一看到这个场面,本有些困倦的脑子顿时清醒了。
他三步并做两步地走到了队列前,一个标准的敬礼:
“报告总司令!应龙号全体成员,应到188人,实到188人,请求归队!”
“准许归队!”
应龙号的成员也来到队列中,排成了整齐的五排。透过他们身后的透明幕墙,可以看到停泊在空港中的“应龙”、“昆仑”与“金乌”三艘太空战舰。
“经党中央、中央军委与全国人大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太空军第一舰队033级太空战舰‘应龙’号、‘金乌’号、‘昆仑’号正式入列!”
随着萧广辰中将的宣告,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与此同时,无数特制的烟花在空港中绽放,将战舰庞大的舰身映得五颜六色。
033级太空战舰,又称“昆仑”级(由本级首舰命名),长483米,重1.3万吨。
033级长得就像一个有着十字型钉帽的大头钉,“钉帽”部分有四个圆柱型舱段垂直于中轴连接构成。
“钉身”是舰体中央连接轴,上面挂载安装了一个控制舱与三个成员舱。
“钉尖”是发动机,是一个筒形半开放式等离子约束器,可以通过核聚变的能量将等离子体喷出来获得推力。
这样奇特的结构让很多人不理解,但实际上这是最有效的飞船构造。比如,当一个舱段被摧毁时,其余舱段可以不受影响,并在维修时仅拆下受损舱段更换。
另外,大量的外加连接部件也可以大大增加飞船的结构强度。
在武器方面,“昆仑”级在舰首两侧各有一台150mm电磁轨道炮,十字形“钉帽”末端总共有4台用于近程防御的轻型离子炮。
总之,这是一种攻守兼备、性能均衡的战舰。
在入役仪式结束后,各舰的任务就派发了下来——“昆仑”号前往月球,驻守广寒宫开发区;“金乌”号留港待命。
而“应龙”号则要离开地月系去执行一个任务:将一颗小行星拉入地球轨道,使之成为地球的第二颗卫星。
这个看似奇怪的任务十分重要。
目前,人类在太空建造大型设施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投射器或空天飞机将事先造好的模块运到太空,再进行组装。
但由于运载力的限制,每一个模块不能太大。这势必会导致更多的发射次数,是一个麻烦而低效的工作。
那怎么办?
很简单,在太空中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就行了。但是,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必须要一个巨大的空间站来安放,而这个空间站的建造本身就将收到上述问题的制约。
于是一个办法便应运而生:将一个小行星掏空,以其为基础就可以建造一个巨大的空间站。至于建筑材料,完全可以就地取材。
将这个小行星作为造船厂与工业基地,将比原来高效得多。应龙号要干的,正是这样一个大工程的准备工作——捕获一颗小行星。
【2038年10月10日,同步静止轨道,昆仑级太空战舰“应龙”号】
天路终端站的空港内,系泊机械臂缓缓松开,应龙号在侧向机动引擎的推力下驶出空港。
接着,舰尾的主喷口内喷射出长达一百多米的橙红色等离子火流,推动着这艘飞船缓缓加速。
很快,应龙号便达到了地球逃逸速度,离开了地月系的束缚,向着深空飞去。
作为目标的小行星,是一颗编号为SP10023的金属小行星,长轴长1.33千米,重1亿吨左右。主要由金属构成,也有一定的水冰与二氧化碳干冰。SP10023的公转周期为1.5年,轨道半径比地球略大,以应龙号的速度大概需要两个周的航程。
出航没多久,叶新宇就收到了来自太空军司令部的加密通讯。
“这里是总部,呼叫应龙号,听到请回答,听到请回答。”
“应龙号听到,这里是舰长叶新宇,请讲。”
“航天监测系统发现,五分钟前美国太空军战舰‘墨提斯’号离开其驻地月球玉海空港,并离开地月系。航向沿地球公转切线,并与黄道面成0.3度夹角。预计目标为SP10023小行星。”
叶新宇一愣,随即问道:“他们要干什么?跟我们抢小行星吗?”
“恐怕是的。按目前国际惯例,小行星所有权归首次登上者所有。这就意味着,尽管我们的行动已向联合国报备,他们一旦提前到达,仍会合法占有该小行星。”
通讯那边的人顿了顿,并严肃地说到:“现在,向‘应龙’号发布命令:使用一切除首先开火以外方式夺取小行星所有权,但在对方开火后可以予以反击。”
“是!保证完成任务!”
然后,叶新宇打开了远程探测系统,准备标记“墨提斯”号的方位。
然而,由于距离过远,导致雷达的屏幕上根本没有显示。
不过“应龙”号上,可并不只有雷达这一种手段。
激光干涉引力场雷达,是一种2035年才第一次出现的东西。它能通过感知引力场的方式探测一切有质量的物体。
它的探测距离极远且不可屏蔽,但有着易受环境干扰且精度不高的问题。
“应龙”与“墨提斯”两舰几乎是从地月系的两端出发,因此它们此时虽然向着同一个目标行驶但仍相去甚远。
在叶新宇面前一个全息星图上显示着两者的大致间距——约18万千米。
这个距离几乎到了引力场雷达的极限,它也无法给出精确的位置与速度信息。
这是一场看不见对手却十分激烈的竞速。
太空中的竞速,可不是像赛车那样油门踩到底就能解决的。
最大的不同就是太空中没有阻力,在到达之前必须减速,否则就只能从旁边掠过去。
因此,飞船的减速能力也十分重要。并且,减速越快,就意味着可以用较短的路程停下,就可以将更多路程用高速通过。
两艘飞船都采用了比冲极大的磁约束聚变发动机,这让两舰能达到的最高速差不多。所以路线选择与加速、减速的策略就成了重中之重。
“应龙”号舰长室的全息星图中,显示着“应龙”号与“墨提斯”号的航迹:应龙号在以一条平滑的曲线轨道向小行星靠近,而“墨提斯”号却如同一支箭一样笔直地冲了过去。
在叶新宇面前的计算机终端上,正列着许多解析几何图像与微分方程组,看起来密密麻麻的。他现在正埋着头,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计算着这些令人焦头烂额的东西。
片刻之后,叶新宇看着屏幕上的计算结果点了点头,满意地自言自语道:
“嗯……现在应该是各方面兼顾的最优结果了,比原来计划的快了百分之五,不错。”
接着,他接通了航行控制室,命令道:“主引擎50%功率运行,注意时刻保持切向加速!”
“是,舰长!”
【2038年11月2日,太阳系空间,应龙号】
这天一大早,副舰长杨子明就火急火燎地冲进了舰桥。
“舰长,不好了,刚才我接到准确信息,‘墨提斯’号已经从三百千米处掠过了SP10023,并开始进行最后减速!我们时间不多了!”
“哦,好的,我知道了。”
叶新宇头也不抬地应了一声,仍然看着眼前的全息星图。
“舰长,但我们距离SP10023仍有一天的航程!”
叶新宇缓缓地抬起头来,指着全息星图上代表“墨提斯”号的红点,说:
“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了。‘墨提斯’号的确先于我们到达,但在到达时与目标仍有50千米/秒的相对速度。根据我的情报,以它的发动机性能,完成这段减速要二十一个小时以上。并且,减速过程中,他要航行一百八十万千米。然后,它还需要十五个小时左右才可以回到目标处并停下。早在这之前十一个小时我们就会到达,并用一个小时完成停靠。”
在一个短暂的停顿后,叶新宇继续说到:
“在航行中,我们一直在做有一定离心趋势的圆周运动,并仅在轨迹切向进行加速。这是最节省燃料的航线,保证我们可以用最大功率在一小时内减速。我们与目标的相对速度仅有20千米/秒,如果以过载可达0.8g的最大加速功率,不到一小时就可以停下了。”
果不其然,一天后,“应龙”号成功地率先登陆了小行星,并在上面安装了助推器。
说是助推器,其实就是三枚二百万吨当量的氢弹,埋设在小行星表面以下。
它们起爆后,爆炸推力将把小行星减速,使其进入地月系,并经过位置微调后停在地月间第一拉格朗日点上。
自从应龙号成功登陆后,“墨提斯”号便明智地放弃了对小行星的争夺,让这次任务有惊无险地完成。
“总算完成了!真想回地球休个假啊。”
叶新宇伸了个懒腰,自言自语道。
“应龙号呼叫地球,应龙号呼叫地球,听到请回答。”
“这里是太空军司令部,请讲。”
“我舰已完成任务,助推器亦埋设完毕。将在北京时间11月3日15:10引爆,目标在约八天后进入地月系,近地距离约二十万千米。”
“收到,属于太空工业部的工程船编队已进入待命状态,准备进行接收。”
叶新宇中断了通讯,向航行控制室命令道:
“本舰立即脱离小行星,按预定轨道前往安全观测点,十分钟后引爆!”
“应龙”号舰首原本牢牢地抓住小行星的对接机构松开了,反推发动机同时点亮,一万多吨的舰体从小行星上升起。
十分钟后,一片如同恒星的光芒照亮了星空,六百万吨当量的太阳之火爆怒着将百万吨岩石抛出,推动着小行星减速。
强烈的光能脉冲,在数千千米外的“应龙”号上都亮得刺眼。
一切都完成了,按计划现在应龙号也该返航了。
但是此时,一个突发事件让叶新宇回地球休假的愿望破灭了。
“报告舰长!我们收到了英国皇家太空军‘地平线’号的求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