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万法无咎 / 第十五章 明台返照正道心 上

第十五章 明台返照正道心 上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良久,归无咎缓慢走到洞府大门,一步迈入。
  随手往养气铜炉中投入一枚“静魂香”,静中养元,归无咎纷纭复杂的心绪渐渐平定下来。
  回想这一日发生的种种事态,归无咎突然意识到,自身的心性修持距离圆满之境还有差距。
  这十二年种种修行经历也在他心头流淌而过。
  以自己的灵根品质,就算对玄理的领悟没有丝毫阻滞,修行《九元书》所需要的时间也要比寻常弟子多出四五倍。旁人需要三年六个月,自己就需要将近十八年;而当初那人给自己的时间期限,是二十年。
  但是归无咎未曾有气馁之意,苦心孤诣、精勤不二,最终仅用十二年,便完成了真气九重的全部修行,比预想的进度快了足足三分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归无咎修行进度缓慢、似乎灵根品质颇低的情况为众人所知。面对同门种种异样眼色,腹诽狐疑,归无咎始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过吾守吾常,吾修吾道尔,旁人何足道哉?颇有几分穷困之中闲庭信步的意味。
  再后来,归无咎道法深湛为众人所知,为文晋元所宣扬,为周掌阁所推重,几乎成为冲霄阁真气境弟子的半个老师。至少表面上,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敬重。境遇变化,倨而后恭,归无咎的清净之心也并未因此起了一丝涟漪。
  因此,归无咎一向以为:自己的心性修持算是极为不错的。
  但经历了这一整天的等候,归无咎才知道大错特错。绝不是自己真的修到了一颗百折不回、万变不穷的坚凝道心,而是那一枚牌符----就像一颗定心丸一样,让自己能够足够淡泊的面对那些小小荣辱罢了。
  至于那修行的勤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昨日那倚仗了十二年的根本之物遽然失效,自己不免起了患得患失之念。
  归无咎突然升起一种明悟:唯有在生死之间、得失之间无所畏惧,才是真正的道心圆融。
  大道之争,道念之立,绝不是有几分苦恒之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成就的。否则,凡夫俗子中的农夫力役,十有八九都是吃苦耐劳的。莫非修道之人,心性连此辈也不如么?
  所谓道心,其实就是一种拷问,问你是否敢于赌上全部,去追寻那茫茫中的一丝机缘。
  修道之路,决不是等待别人施舍机会,而必须主动去争取!自己虽然在真气境滞留了十二年,但是相较于修道界的绝大多数修士,自己的进度依然领先。而十日之后的真传铨选之会,也同样是自己奋力一搏的舞台。
  良机过后再难求,大道在前人必争。
  悟通这一层,归无咎似乎感到掩蔽灵台的淡淡云雾逐渐消散了,低头拾起那碎成两截的牌符,随手投入了铜炉中。随着一道青色火苗窜起,渐渐化为灰烬。
  当务之急,是利用有限的时间,过了“返照”关。未过此关的灵形修士通常难以完全发挥自身潜力,争夺三甲也就无从谈起。
  历来冲霄阁灵形弟子突破此关,采用的是“故境重游”之法。和真气境弟子一道,重修《九元书》中自己曾经有所阻滞碍难的轮次。这番举动等于站在了更高的山峰上回首走过的道路,对其中的曲直、利弊、得失自然能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旦节节贯通,灵形元光自然臻于驯熟之境。
  但是归无咎却并不打算采取此法。
  归无咎在洞府正中央的水池边洗了洗手,然后自一枚碧绿纳物戒中取出笔墨纸砚铺在石桌上。说是“纸”,其实是一道空白的卷轴,高约尺半,完全打开之后长度怕不有数丈,只是卷束大半,只打开三尺长短铺满桌面。
  服下丹药,一边研墨,一边暗暗调息。
  半盏茶的功夫之后,归无咎心神已至最为澄澈的状态,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
  他身躯挺立如苍松,提笔的右手腕力运转,一钩,一撇,银钩铁划,赫然是一个“九”字。辗转延续,又是一个“元”字。白卷右侧抬头顿时浮现出两个大字:----“九元”。
  这两字之后,归无咎陡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一行工整的小字随即如行云流水般笔直浮现:“九元之道,无相无形,感于自然,而有动静。”
  转而一提袖,书写到第二行:“虚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之始,有为之母。”如此每行四句,奋笔疾书。
  由于幼年经历的原因,归无咎书法甚佳,笔锋醇和素雅中透出峻拔苍郁,超然通脱中溢出昳丽谐美,若在俗世中,单凭这手字,也算是一方名家了,至少衣食无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不过奇怪的是,每写四句,归无咎便留下大段空白。作为“留白”也实在太多了些,于书道的谋篇布局而言,倒是有些不协调。
  转眼间半个时辰过去,黑白交错的小字布满长卷,铺在地上。看那长卷上最后一个段落,是“总诀”二字。其下文字却并非四字成句的格式。字迹随着归无咎的笔锋流淌而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沉浮、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是谓修真之基,成丹之祖。”
  最后这个“祖”字的一横落定,归无咎长舒一口气,将笔放下。
  归无咎用了半个时辰的功夫,将真气境修行的功法《九元书》默写出来。
  上下扫视片刻,归无咎一揽袖,将笔墨俱收了。随后仿佛变戏法似的,手中换持了一枝筷子粗细的袖珍小笔。石桌上原来的琴纹抄手砚也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小巧朴素的圆三足砚。
  砚台中并非墨汁,而是鲜美刺目的大红朱砂。
  归无咎沉思片刻,细笔蘸红。
  左手慢慢卷起手中长卷,直至长卷正中“丁火柔中,内性昭融,旺而不烈,衰而不穷”一行。归无咎于正文右侧的大片留白中以蚊蝇小字朱笔手书:“戊子,七月,阴某问:......”
  归无咎自身修行虽缓,但那是卡在灵机运转的速度上。对于道法领悟一环可谓至臻高妙,旁人万难企及。这数年来为同门排疑决难,从来对答如流。但归无咎并未以此自得,反而心中渐渐产生一个疑虑:他们,为何有如此疑问?
  按照常理来说,真气境是漫漫修真途中的第一步,道术简易,不涉玄机。纵观各家各派的修行之法,无不是循规蹈矩的呼吸吐纳、引导存思一流的功夫。对于道法理解上的知见障,至少也是金丹境以后的事情,绝不应该出现在这最基础的环节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