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影视世界的圣骑士 / 第092章 无聊的冷知识:谷水,穿行在历史深处的河流

第092章 无聊的冷知识:谷水,穿行在历史深处的河流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和今天的地名不同,古代的谷水是一条河。这条河与洛阳城的历史密不可分。东周时“谷、洛斗”,差点儿淹没王宫;汉魏洛阳城的阳渠,是它的一部分;隋炀帝修大运河,是从西苑引“谷、洛水”为源头的……历史上的谷水,究竟是怎样的一条河流?
  已经是最后一页了
  谷水流经的古秦赵会盟台(资料图片)
  1谷水,曾经的名字叫榖水
  我对谷水的兴趣由来已久。
  这个谷水,不是洛阳人熟知的那个热闹村庄,而是沉寂在历史深处的一条河流。
  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青史留名”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特意请教了徐金星先生。他一听就笑了,说:“这个问题,历史上那么多人都弄不明白,现在你想把它讲清楚,有难度。”
  尽管如此,作为洛阳隋唐大运河研究会的会长,他还是详尽地为我讲述了谷水的“前世今生”。原来,谷水不仅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源头之一,还对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等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涧水融为一体。
  大凡河流,总能找到源头。在查阅《水经注》等古籍时,我发现几乎从源头开始,谷水和涧水就“纠缠不清”了。当然,那时候的谷水,还被称为榖(gǔ)水、穀(gǔ)水等,谷水是后来的简化写法。
  榖和穀字形相近,极易混淆,不过意思相差很大。
  榖的部首从“木”,是一种乔木,又称楮(chǔ),即构树,树皮可以造纸。《山海经》中称,榖山因“其上多榖”而得名,爽水出自此山,“而北流注于榖水”。
  穀的部首从“禾”,是谷的繁体字,一般指山谷、五谷等。
  古人抄书,一笔不慎,就可能将榖和穀混为一谈。因此,作为谷水的古称,榖水和穀水都较常见。谷水流经的地方,有以水命名的谷州、谷城等,其古称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有学者对照《山海经》等古籍,认为谷水的古称应为榖水,榖的部首从“木”。在北宋刻印的《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书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证据。如《资治通鉴》中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在洛阳讨伐王世充,当时“移军青城宫,壁垒未立”。王世充率众二万,“凭故马坊垣堑,临榖水以拒唐兵”。
  如今,人们习惯了说谷水,对它的古称似乎并不在意。
  然而,对一条河流来说,古称往往与其源头有关。
  2谷水的源头在渑池
  谷水发源于渑池。渑池是地名,西汉置县,古称黾池,又称彭池。它曾为“雒都边邑”,今属三门峡市。
  据《水经注》等记载,谷水的具体发源地,在渑池西南马头山的谷阳谷。按《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说法,谷阳谷又称谷阳山,在永宁(即洛宁)西北27.5公里处。
  谷水从西南向东北流出渑池,流经城中的秦赵会盟处。战国时期,赵国大夫蔺相如不畏强权,在这里与秦王针锋相对,上演了他人生中极辉煌的一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秦昭襄王时,秦国曾三次发兵攻赵,赵国虽然失利,却不甘屈服。为征服赵国,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为促进两国友好相处,双方可在渑池会盟。
  明知其中有诈,蔺相如还是陪着赵王来了。果然,双方宴饮时,秦王逼赵王鼓瑟助兴,并令秦国史官记入史册,以羞辱赵王。蔺相如见状挺身而出,强请秦王击缶,也命赵国史官记入史册。
  秦国见讨不到便宜,又让赵国割让15座城池给秦王祝寿。蔺相如毫不退缩,也让秦国割让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双方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只得与赵王修好,双方会盟高台。
  秦赵会盟对双方都有好处,因此,此处又被世人称为俱利城。《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谷水,南去县二百步,东经秦、赵两城,俗谓之俱利城。东城在县西十三里,西城在县西十四里,昔秦赵会于渑池之处。”
  谷水出渑池,经新安至洛阳城,东流注于洛河,全长100公里左右。当然,这只是后人估算的长度。
  北宋时,司马光从渑池到洛阳,曾顺着谷水河道走了百余里,一路上风光无限。快到洛阳城时,大概有些累了,也可能留恋美景,他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自渑于洛循谷水行百余里》:
  已烦谷水远相送,更得嵩峰遥见迎。
  水碧峰青看未足,却愁前到洛阳城。
  司马光是历史学家,不知在他心中,是否分得清谷水和涧水?反正在他之前,很多人都分不清楚。
  3难分彼此的谷水和涧水
  谷水出渑池后,向东北流经东崤。这里地势绝险,曾为古战场。
  谷水再东流,有北溪汇入。北溪出自广阳山,又称渑池山,在渑池东北10公里处。《水经注》中记载:“溪水北出渑池山,东南流注于谷,疑即孔安国所谓涧水也。”
  孔安国是西汉人,曾称“涧水出渑池山”。郦道元曾在北魏都城洛阳生活,可以实地考察,但他在《水经注》中写到此处,也有些茫然。
  谷水和涧水,到底是不是一条河?
  还是看《水经注》吧。郦道元认为,如果孔安国说的就是涧水,“然谷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其通称,或亦指之为涧水也。并未之详耳”。
  就算谷水与涧水合流后,通称涧水,他仍有疑问:“今孝水东十里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这条涧水“旧与谷水乱流,南入于洛。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与之俱,东入洛矣。或以是水并为周公之所相卜也。吕忱曰:今河南死水,疑其是此水也。然意所未详,故并书存之耳”。
  涧水与谷水“乱流”,难分彼此,让郦道元颇为苦恼。他的处理办法,是将几种说法都罗列出来,供人参考。成书更早的《山海经》,则明确称:“白石之山……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是山曰广阳山。”
  在《水经注》中,郦道元也采用了“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的说法。至于出自广阳山的那条溪水,孔安国说是涧水,清代熊会贞在《水经注疏》中则称:“水在今新安县西北,俗名谷水。东南流注于谷。”
  看来,只有涧水和谷水并称,才好解决这些分歧。
  在《辞海》中,作为古水名的谷水,就是这样解释的:“即河南渑池县南渑水及其下游涧水,东流至洛阳市西注入洛河。东周王城在谷、洛二水合流处东北岸,《国语》称周灵王时“谷、洛斗,将毁王宫”,即此。东汉、魏、晋、北魏都洛阳,曾导谷水使东出王城北,合瀍水东注为阳渠,径洛阳城北,东至偃师县东南入洛,故《水经注》称王城西故渎为死谷,时已无水,改以阳渠为谷水下游。隋复故道。近世改称上源为渑水,自渑池县东合涧水以下称涧水,别以新安县西北南流入涧一水为谷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