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秦声吼出来 / 第三章 家事

第三章 家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说起李帆的爷爷,那可是位传奇人物。
  他年轻时上过战场打鬼子,返乡后带着村民们一起建设新中国,碰了不少壁,走了不少弯路,仍没放弃。
  到了后面,大包干在全国推广,村民生活逐渐富足,李爷才熄了心思。
  也正是那几年,已年近知天命的李爷竟然“抛妻弃子”,远赴南方下海做生意,记得村里第一辆摩托车还是他骑回来的。
  当年村口一众年轻人看着李爷骑摩托神气模样,别提有多羡慕了。
  李爷的一生相较于村里人来说的确传奇,而他的儿子们也不差。
  91年,大儿子李林考上当地的一家师范学校,这本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好事,没想到在95年,李林出来教书的第一个年头,李林竟然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
  这在当地可是出了大名。
  那几年,同济大学可是与清北齐名的香饽饽,能考上那个大学,场面简直比范进中举还要夸张,十里八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李爷顿时成了人们眼中的模范家长,带头致富老大哥。
  出人意料的是,此后几年李爷并没有张扬,反倒是在家兢兢业业干起了农活。
  养一条狗,两只羊,三只鸡,种四五亩地。
  就这样持续了六年时光。
  人们不知不觉中淡忘了李爷曾经的辉煌,将其当作老一辈人,给予长辈应有的敬重。
  李爷老了,先后嫁出去他的三个女儿,又在大儿子结婚时风尘仆仆去了一趟上海。
  这趟上海之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有亲友问李林在上海过活的如何,李爷摆手摇头直叹息。
  众人猜测,李林怕是在那边过得还不如在农村,心态终于稍微平衡了些。
  殊不知这趟李爷去上海是专门为了李林的婚事。
  按照这里的习俗,年轻男女在结婚的时候,一共要举办两次婚礼,在男方女方家各举行一次。
  但是李林拒绝了回家办婚礼的要求,虽然李爷明白,以他们的家境,根本支撑不了大动干戈回家办婚礼的花费。
  可李爷还是心里膈应的慌。
  这人的年龄活到了一定地步,对某些规矩就十分看重,遇到子女们发一两句牢骚,心里总有不得劲的感觉。
  更多的是自责,懊悔家中穷。
  其实要问李爷家中富不富,那得看跟谁比,跟村里人比起来自然算是有点家底,放在外面就很穷了。
  再者家里共有五个子女,前三胎都是女儿,之后是两个儿子。
  一共要供养五个孩子上学,哪怕下海做生意那两年赚了些小钱,这几年为了让李家努力变得有文化,也花得差不多了。
  三个女儿都没考上大学,高考过后进厂的进厂,嫁人的嫁人,只有逢年过节或是在婆婆那里受了气,才回家看看。
  大儿子李林六年不见,李爷去上海转了圈,反倒没了年轻时闯荡的那种心境,回来后愁的是满头白发。
  仔细想想……惹气!
  家中只剩下小儿子李昆夫妇还有李奶五人。
  此时此刻的小儿子李昆早就娶妻生子,孩子都有三岁大喽。
  家里几间泥砖土坯房留给了李昆,一家人就此安顿下来。
  ‘好歹有个养老送终的,要不然屋里那些白眼狼们都跑光咧!’
  一大群老汉们问起李爷的光辉事迹,李爷唾沫横飞完总要补上这么一句话,道尽心中无奈事。
  认命吧,都千禧年了,咱老汉要求不高,能活过七十三岁,多陪陪孙子就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