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边裔十八国 / 第12章 贝壳换人

第12章 贝壳换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冉齐震惊了,怎么可能,待遇差别这么大,我们成了阶下囚,而阿离的同胞却是座上客?
  冉齐又多看了那两人几眼,那个年长的男人确实跟越裳国人颇像。
  而站在他旁边的年轻男子倒是貌似通识滇人的语言,年长的男子说的话,都通过他来通传。
  经过一轮交谈,最后好像是谈妥了什么事情。
  只见年轻男子经年长男子授意后,从身后的篮子拿出一大罐贝壳,给那个滇族首领。
  那首领拿过去,打开验货,满意地笑了,冲着台下把手一挥,滇人于是解开大家身上的绳子。
  一罐子破贝壳,我们就自由了?
  冉齐顿时觉得三观俱碎,难道我们这些人命就值这点贝壳?
  但事实就是这样,部落首领甚至礼送他们出来,虽然没有留他们吃午饭,但是还送了他们一头大象,几批牛马。当然,这也是贝壳换的。
  终于得救了,一行人离开寨子,有种两世为人的感觉。
  后来阿离告诉冉齐:“你还记不记得我跟你说过国君派了三个使团朝周的事,这就是第二个使团,救我们的是使团首领叫曲河。另一位是译者,叫鳖灵,乃楚地人。”
  “他们为什么只有两个人?”冉齐问。
  “大概其他人也遭遇不测了。”阿离垂眸,低声哀叹。
  离开滇人部落,原来的越裳国两支出使队伍会师,幸存的人重组成新的队伍。
  一行人顺流而下,一路下坡,山谷中的羊肠小道沿着河道蜿蜒,河边野青稞熟了,一片金黄,偶有几朵野花星星点点地洒落在山坡上。
  随着海拔下降,空气越来越热,干燥的山坡寸草不生,一片莽荒之地。并非想象中巴蜀之地的鸟语花香,山清水秀。
  大山伸出一只犄角,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坚强的仙人掌昭示着这里干旱少雨。
  沿途山石险峻,河流湍急,山林密布,高山峡谷,壁立千仞,又有那么多诸如滟澦堆的险滩。
  再行走几日,山势不再那么险峻,河流平缓的流淌着,蜿蜒于河谷之中。这意味着离蜀地越来越近了。
  巴蜀有山林之饶,山谷阸塞,林菁蒙密。可以说,巴蜀地区存在着广大茂密的连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其中点缀着一个个小小的城邦,城邦多建在冲积出来的平原,土地肥沃,一望无垠,纯属上天的馈赠。
  冉齐这一路,开始深刻的反省自己,主要是曲河凭借一罐贝壳救了一众人的事深深地刺激了他。
  他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何不能玩转古代社会呢?稍稍传授点现代技术,分分钟成为原始部落的座上宾,那就没有曲河什么事了,说不定里颂、环和帕吉也不用惨死了。
  所以他准备在巴蜀之地大展拳脚,化被动为主动,决不能再被当奴隶卖来卖去了。
  于是一路上他都在做功课,比如川东地区的主要财富源泉是矿业,更准确地说是盐矿(盐泉)。他可以传授巴国人采矿采盐技术。
  除了盐矿之外,川西地区还富含铜矿资源。青铜技术在夏商周时期不是风靡一时吗?让他们在蜀地也火起来。
  然后就是种桑养蚕啊,这个厉害,看现在穿的麻布衣服,磨得肉都疼,等整出蚕丝,蜀绣将冠绝天下。封侯拜相分分钟的事。
  可是真到了巴蜀之地,简直让他大跌眼镜。
  巴国的盐矿早就被发现,巴人仰仗着天然资源都富得流油了,甚至可以不务农耕。
  蜀地都有大型的城市,坚厚的城墙,人民早就学会了养蚕缫丝,织出丝绸做衣裳。他们中的有钱人甚至身着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可能就是蜀锦和蜀绣。
  哪怕是蜀国普通百姓穿的“皆有尾形”的犊鼻裤,都时尚得不要不要的。
  铜也早被开发出来,甚至青铜器的锻造水平与同期中原文明都丝毫不逊色了。
  贵族家庭有着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玉器,而就算是一般古蜀百姓虽然只能使用简单的陶器和石器,但图案也颇为精巧。
  冉齐气泄了一半,原有发明计划落空,但蒸汽机、发电机这些发明技术难度太大,以他一个文科生,数理化停留在高中生的水平,实在也整不来,只好作罢。
  所幸使臣曲河颇有经商头脑,用贝壳换来滇人的象牙,转手卖给巴蜀人,从越裳国带来的金银珠贝也是巴蜀市场的抢手货。
  农奴翻身把歌唱,一路上终于不用再过穷日子,并且在蜀地租了一处豪宅,供大家休整。
  此豪宅是以圆木、方木、木板及圆竹、竹蔑、茅草等作为材料搭建而成的干栏式房屋。虽然与滇人的房屋类似,但工艺要好太多。
  这屋子先是打柱桩,再在柱桩上架网格状的地龙骨,然后铺上木板,地板上再打柱子,四周的墙壁也是用木构件做成网格状,然后铺上竹篾夹草的墙体。
  屋顶是两面坡的斜屋顶,也是用竹篾夹草做成的。这样的房屋冬季保暖,夏季通风。
  自从上次冉齐成功做了酸菜以后,阿离就有了个想法,央求他多传授点老家技艺,多做点能长时间储存的食物,以备下次远行在路途食用。
  要准备食物,也只能就地取材。蜀地多竹林和果树,也倒是物产丰富。
  冉齐、阿离和小哑巴扛起小锄头,背着大竹篓,穿梭在附近的从林里,摘得青梅黄桃,挖取竹笋,满载而归。
  但看着满满一地的食材,冉齐又犯了难,要腌渍食物,可少不一样东西——盐。
  虽然巴地盛产盐,但是毕竟是稀缺之物,价格实在不便宜,但曲河善于经营,不差钱,他大手一挥,拍着胸脯打包票:
  盐不是问题,只要能做出美味,随便用。
  于是说干就干,男女老少,洗的洗,晒的晒,洗干净青梅黄桃和竹笋,又沥干水分后,一层果实一层盐垒放入陶罐内。
  静待一段时日,酸梅、酸桃、酸笋就出炉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