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大唐守夜人 / 十二章 大道亦生于小义

十二章 大道亦生于小义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早在贞观二年四月时,西突厥那位突利可汗就遣使求救过,没错,就是那位在泾州被俘的靓仔,现在已经是可汗了。
  (ps:这个人的姓名叫阿史那什钵苾,查到了,但后面不用管,一律突利,多敞亮!)
  当时李世民一手忙于救灾另一手忙于征伐梁师都,因为没手所以没搭理他。
  现在唐平定梁师都,李世民的心又蠢蠢欲动起来。
  但连番征战下来,国库已经空了,加上雪旱蝗三灾齐渡,已经没有余力来一次灭国之战了。
  只能搁置了,用李奇的话来说,李世民回绝突利可汗时,应该这样说:
  向我乞求怜悯吧!我会狠狠拒绝你!
  况且人家叔叔揍侄子,是长辈打晚辈,李世民觉得自己管不着啊!
  潜台词就是:得加钱。
  一封回书,离间了这叔侄俩的关系。
  原本依附于东突厥的许多部落,也开始麻溜地离开,民以食为天,在哪里都是成立的。
  雪灾对唐的影响,没有突厥那么大,冻死牛羊无数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颉利可不会赈灾这种操作,他擅长的是烧杀抢掠。
  北方大唐边关早就陈兵严阵以待了,颉利也不敢乱摸老虎屁股了,因为这只老虎伤好了,摸一下,整个东突厥面临的将是一只身体痊愈完毕的老虎。
  大唐若全力出击,突厥是挡不住的。
  再加上自身内乱不止,自己的大侄子竟然与自己唱起了对台戏,回纥等几个大部落已经不再依附于东突厥,还有几个部落竟然入长安纳贡投降。
  颉利很郁闷。
  李世民很高兴。
  自己的高兴建立在敌人的郁闷上,那就是双倍的高兴。
  统治阶层们已经为大唐勾勒了一个盛世的轮廓。
  大朝会上,李世民高坐龙椅,下方众人文武分列两旁。
  时任鸿胪寺卿的郑元诪正在向李世民奏报突厥的情况。
  虽然灭东突厥的时机成熟了,尉迟恭程咬金等主战派也请旨出战,但皇帝陛下拒绝了。
  理由是师出无名。
  但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没钱。
  所谓背盟无信,利灾不仁,乘危不武的话,是说给史官听的。
  还有一个原因李世民没有说,长孙无忌等人都不知道,那便是李奇的态度。
  李奇可不知道自己的态度都能影响国家的决策者了。
  他只是理论上反对李世民现在就打东突厥,况且那班大佬也不是傻子,必然会反对,而且李二自己也是个谨慎的人,不会轻易动刀兵。
  那日李奇也是闲得无聊,找了一张地图,与李承乾论天下之势。
  在李奇的眼中,首先,现在的大唐,有军队,但无钱粮,攻伐突厥虽然可凭夏州及泾州作为大本营,但这两州并不产粮,需要一条庞大的运输通道来运粮草,而这是现在的大唐难以克服的困难,更何况天灾留下的创伤还没愈合,灭梁师都之战才刚打完,百姓们已经有厌战的情绪了,再发动这样一场大战,便是穷兵黩武了,那不是明主该干的事。
  再者东突厥还没完全失去人心,突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虽然有几个大部落脱离了东突厥,但明面上没有撕破脸皮,还没有完全敌对,此时进兵,反倒有可能令其联合起来。
  最后是大唐军将还不适应高原作战,高原反应需要很长时间来克服,加上突厥天冷,四五月天下雪太常见了,士卒不适应天气,便没有战力,另外突厥军的机动性太强,毕竟人人骑兵,若没有一战而胜的把握,贸然出兵只是徒费钱粮而已,若被拖住,那大唐的百姓还要不要活了,局面怕又要回到武德九年那般。
  总结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大唐一样不占,所以还是洗洗睡了吧!
  李奇不知道的是那时在东宫有一个听墙角的李世民。
  作为父亲悄悄地去关心下太子的功课,也是常理,因而没有惊动任何人。
  正好李奇说到自己拿捏不定的事,索性听听,若他出去,李奇可能就闭嘴了,所以只能听墙角了。
  听完后李世民就回宫了,也打定了主意,正巧后面又收到了李靖的来信,同样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劝陛下暂缓这一战。
  大唐军神的话自然得听,李奇的话也是有道理。
  所以李世民心里已经打算放弃了,大朝会时只是试探众人态度。
  李奇可不知道自己说的一番话被李世民听了去。
  他现在正带着李承乾在宫外闲逛。
  说教是空洞的,只有实践才能让李承乾领悟一下人生。
  郊外有农户在收粮谷,李奇与老农攀谈起来:“老人家,今年收成如何?”
  老农见是两个衣着华贵的年轻人,便躬身行礼,回道:“两位贵人,今年收成难说,一场早旱又一场蝗灾,很多地颗粒无收。”
  李奇再问道:“那么你家还要交税吗?”
  老农擦了擦汗,回道:“陛下仁德,体恤下民,今年的税都免交了,受灾更甚的地方,连明年的税也免除了。”
  李奇看着一大片谷子,忍不住手痒,便向老农请求道:“老人家,我看这一片谷子,见猎心喜,想要帮您一下,老人家同意吗?”
  老农爽朗一笑,看着两人摇头,“两位小郎君,这可不是你们能干的活,就别受累了。”
  李奇瞬间不乐意了,想他以前也是做过志愿者帮人家割过麦子的人。
  “老人家,人不可貌相,我可是熟手!”
  老农虽然不信,但依然找来了农具。
  李奇拿了一把镰刀递交旁边的李承乾,自己也拿了一把。
  下到地里,踩上土,李奇熟练地开始割起谷子,李承乾不会,但他也有样学样,跟在李奇身后,笨拙地挥动镰刀。
  “想不到小朗君竟然是熟手!”老农惊讶道。
  李奇得意一笑:“那自然是!”
  半刻后,李奇额头冒汗,终于是陪着老农收完了谷子,把一捆谷子搬上牛车后,两人告别了老农,返回长安城。
  李承乾只觉得累极。
  “怎么样?现在知道百姓的不易了吧。”李奇问道。
  李承乾点头。
  李奇甩甩发酸的膀子,继续说道,“百姓有田的种地,靠山的捕猎,临海的打渔,没有哪一种是轻松的,你是太子,未来天下的统治者,如果不了解这些,怎么能治理好天下?”
  “多谢老师教诲!承乾明白了。”虽然挺累,但可比宫里那几个老头说的大道理有趣多了。
  对于李承乾叫自己师傅这件事,改也改不了,那就随便吧。
  ……
  人们讲求秩序,把秩序推到广阔的帝国来说,便是各司其职,李奇能作为一个皇帝的引路者吗?
  显然不能,那不是他的职,轮不到他来司!他倒怕把小承乾带到坑里去,虽然李承乾在自己的那个世界里,最后挖坑把他自己给埋了。
  但这个世界的李承乾还有得救,既然李世民那么信任自己,那李奇只能尽量引导了,教不了治国的大道理,小道理还是能胜任的。
  李奇没那么高尚,他没有后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般志气,但也没那么不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在其位,只能尽量谋其政了。拒绝尸位素餐,从我做起!!
  以后这样的事还是要让李承乾多做。
  在自己的那个时代,这应该叫做社会的毒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