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抛荒 / 4.修葺

4.修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儒家说“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萧远军还是比较认可的,他向来崇尚自然做派,希望无为而治:这似乎又和道家不谋而合。更为深刻的认知还是来自于实践:食饱而肥,居安忘危。
  有了这种思想,萧远军对于旧房子的修葺就有了方向。
  很显然,他想保留瓦房的历史痕迹和特色,外形上不会全部推翻重来。他见过太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农村洋房:房子外面瓷砖锃光瓦亮,房子里面却连装修都不舍得,甚至毛坯房就入住了。农村人,大抵是爱面子的,房子里面自然没有房子外观更能显示自身实力。
  萧远军则不然。他更喜欢民宿一类的风格:外观上富有内涵和美感,房子里装修更为舒适精妙。
  对,他要把这个老瓦房改成民宿一般的存在。
  为此,他可是下了苦功夫。无时无刻不在琢磨这个地方怎么改造,那个地方如何升级。
  最终,萧远军经过两周时间的精心思考,形成了一份两页纸的设计任务书。好在他之前认识一些不错的设计师,于是就谈好价钱,让其中一个专门设计民宿的去设计了。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看他能否满足萧远军这个客户的需求了。萧远军的要求也不是太复杂,一句话就是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他可不希望自己的房子同邻家一样,笔笔直直贴着长长条条的白色小瓷砖。
  这一段日子萧远军除了思考改造房子一事,还在思索一个问题:自己似乎应该养只狗。
  这毕竟是自己小时候的梦想,而且这个小山村此刻过于静谧了。每天唤醒他的不是鸡鸣,而是鸟叫。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犬相闻。这是萧远军内心的期许。
  反正自己不用为生活发愁了,那就不妨把这山村自己院落一隅改成心中的世外桃源罢。
  萧远军有了一丝顿悟:自己要不学学如何种地罢。自己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再怎么说也得知晓怎么种地吧,就算是居安思危的方式。
  思绪放飞一段时间了,萧远军觉得自己有切实的事情要做了。
  他到镇子上买回来几只小鸡和一只小黄狗。小鸡仔毛绒绒的,走起路来颠颠颤颤,还自觉地在房屋周边觅食。小黄狗呢,四个爪子竟然都是白色的,整个看起来有些瘦小,不过精神头不错,在新环境到处转悠,似乎要为提前上岗做准备:自己毕竟要成为小山村最靓的守护狗。
  萧远军这下有得忙了,在喂饱了它们之后,要打算给它们安个家。
  安家,对动物来说真是容易。萧远军用竹篱笆围了一块区域,铺了一些干草,就算是小鸡仔夜间的休息站了。由于这个区域本就在家里,自然就能够遮风挡雨了。
  对于小黄狗,萧远军显然更为上心。用旧衣物给他搭建了一个暖和的小家。他也没有栓绳子,就让它自由活动罢。
  这几天,萧远军终于有了伙伴。他心灵似乎充盈了。
  让他更为好笑的是,小鸡仔似乎印随习惯还在,时不时玩着玩着就跟在了小黄狗身后,一顿一顿地学着它走路。
  这小土狗似乎也很聪明,萧远军只教了几遍就学会了定点排泄。
  在这段时间里,萧远军完全放松了身心,让他惊奇的是,以前在城市里闹钟都要响几遍才能把自己吵醒,而现在,他虽然和之前醒来的时间没有差别,可是都是自己主动醒来的,感觉轻松极了。
  大约半个月以后,萧远军在四月下旬收到了设计图纸和效果图。他细细研究了一翻,觉得还不错,虽然有些地方有争议,不过这都是在小黄它们到来之后才发生的,并不影响大局。
  萧远军并没有摆出甲方的气势,痛快结了钱,就自己微调了一下:也就加了一块养殖区域。
  万事俱备,萧远军开始去找工匠了。
  镇子上的工匠还是不如城市里好找啊。几乎每个大城市的大型立交桥旁都有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衣着朴实,身材精瘦,或者蹲在地上,或者坐在电动车上,身前放着一个自制的牌子,或者着“钻孔”,或者写着“电工”,或者写着“木工”。总之,在那里定然能凑齐一个装修队。他们,就是城市里的候鸟。也有人称他们为农民工。
  镇子上容不下这么大的立交桥,自然就没有那么多候鸟。
  萧远军也是通过买材料的时候从老板那里打听到的工程队。
  一周准备时间,时间已经来到了五一。这个时候本该是家家户户收麦忙的时候,可是如今山村已经全部抛荒了,没有小麦了。值得欣慰的是,萧远军自己播种的一些蔬菜倒是长了起来。只是为了抢春耕,菜地的规划没有做,看起来比较原始和粗放。等到房子改造完毕,再来整体规划罢,萧远军心中暗自提醒自己。
  当务之急是改造房子。
  萧远军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监理。给工匠讲述图纸和传达意图。
  不得不说,这些工匠都是好手,虽然图纸看不太懂,但是一上手就能做出来东西,有模有样,极少失真。
  第一周,他们把老房子基础做好;第二周,他们开始了各种细致活;第三周,他们开始内页施工;第四周,他们已经准备收尾了。
  整个老瓦房看起来似乎变化不大,可是从里面来看简直是焕然一新。
  “老板,你这房子看起来不大,不怎么光鲜,改造起来简直费脑细胞。”工头说道。
  “是啊,你这还是老房子造型,估计说个婆娘都够呛!”另一个工人打趣到。
  “去去去,你们懂个鸡毛!这个叫做乌龟有肉在里头。”
  “打胡乱说!老板这叫低调!”
  一些人几言几语,好不热闹。
  萧远军倒是有一套说法:这老瓦房是祖上的,起码上百年了,就这样烂掉实在对不起先人。
  这些汉子其实都是安土重迁的人,要不然谁还没本事去城里讨生活?听罢萧远军的话,表示高度认同,甚至都要给萧远军工费打折了。
  萧远军自然不会在这些费用上计较:他本来不缺。
  众人选了个好日子完工,吃了一顿竣工宴,就各自散去了。
  萧远军的院落已经彻底成形:他修了一些矮墙,种上了小斑竹,倒是和“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契合;院子里面铺上了细小鹅卵石,铺上了小青石板,弄了一口小方塘,种上了睡莲;院落西侧就是一个延伸的露台,上面有些加盖,成为了一个小茅草亭子;院落东侧就是小黄和小鸡仔的场所了,也是小鸡仔进院子就被禁足的地方。
  至于房子外观,仍旧是青瓦白墙,只是里面的承重柱子由以前的大石头条子换成了混凝土浇筑的。整个多了一些落地窗,显得亮堂了不少。
  至于装修,除开房间不算,整体是原滋原味的新中式风格,墙壁上也没有用油漆,而是用了硅藻泥,这样几乎可以完工就入住。
  接下来就是置办家具家电了。好在这个山村虽然偏远,但是基础设施极为完善:这就是近几年贫困地区最佳的发展证明罢。
  萧远军选了适合的家具家电,令他惊喜的是,现在安装电视居然可以开通网络了,实在是意外,因为在他眼里这个小山村似乎和网络绝缘的。
  想想小时候,为了看电视,需要动手做天线,一般的都是用铁丝绕一个圈圈,用竹竿撑着,放到户外接受信号,所以那个时候为了换一个频道,时常会看见小孩子被指使着转天线,还伴随着家里大人的指令:慢点!回一点!再转点点!好!
  小孩子间还时常拿谁家的天线收到的频道多来攀比。
  再后来就有一点钱了,开始买出售的天线,高级一点的就是一种被称之为“锅盖”的接收器。这下子差距就出来了:锅盖自然能收到更多的频道。
  再往后,就换成了闭路电视,不用天线了,只需要借口接上电视就行。这已经出离萧远军的童年了,也就对电视没有太多留恋:那个时候有更吸引人的网络。
  直到现在,萧远军才确信,这小山村是发展了的,国家并没有因为它的偏远而抛弃它。
  有了网络,萧远军更加喜欢这个小山村了:这里的东西似乎比城里的更有意思。
  萧远军比较创新的就是把这一层的老瓦房隔成了两层,这样足足有了八个房间。他早就想好了软装的风格,八个房间,前五个按照历史上的唐、宋、元、明、清时代风格分别装修,但是都是融合并统一于新中式,后三个是按照新中式、现代轻奢、北欧风格装修。
  这样一来,这个老瓦房似乎成了历史大杂烩。。
  萧远军并不在意这些,自己高兴就好。只是他在修葺的时候,从地下挖出来一个盒子,里面的东西让他久久难以入眠。
  确切地说,那里面是一个卷起来的羊皮卷,上面写着“三代内不得翻阅。同治十三年。”
热门推荐